新浪教育 > 正文
禁欲型性教育的虚伪
在济南,我全程听了“守贞课”。“守贞课”使用的是美国爱家协会编写的“今生无悔”的教材,分为七个单元,与“做一个决定”。
这七个单元是:
1,录像。其内容主要强调婚前性行为可以带来艾滋病、性病、怀孕等,给当事人造成非常大的创伤。同时提出,宣传使用安全套的性教育是在鼓励青少年发生性行为。
2,健康的关系。这部分批评欲望和迷恋。
3,媒体知识。批判地看媒体关于性的信息。
4,婚前性行为及其后果。仍然是强调疾病、怀孕与婚后感情将受到破坏性影响。
5,艾滋病,一代人面临危险。强调艾滋病的灾难性。
6,拒绝婚前性行为。鼓励青少年做出拒绝婚前性行为的选择。
7,婚姻的重要性。说明推迟到结婚发生性关系的重要。
至于那“一个决定”,便是听课的人自愿签署“守贞契约”,发誓婚前不发生性行为。
在我看来,守贞课不仅是恐吓教育,不仅是不切实际的,还是有害的。理由简述如下:
为什么说它是性恐吓教育?
1,只讲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不告诉我们关于性的正面信息。性可以给我们带来激情,使我们更热爱生活,更热爱学习和事业。守贞课上这些都不讲,专讲性会让我们得病。放映的录像片里面不是性病就是艾滋病的恐吓。
2,夸大关于性的负面信息。守贞性教育的宣讲给我们的印象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为,就必定有悲剧发生。无论是得性病,还是感情破裂,或者怀孕。甚至告诉我们说,有婚前性行为的人80%婚后都会离婚。这个数字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3,偷换婚前性行为的概念。婚前性行为可以是非常安全的,如果是两人相爱的,相守的,只在二人之间的。即使他们一天做十次,也不会自己“造”出艾滋病来。而守贞课的性病艾滋病恐吓中,婚前性行为似乎都是“淫乱的”、多性伙伴的、高风险的……
为什么说它不切实际?
1,守20年贞,你能做到吗?现在的人十四五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二十四五,三十四五结婚,一直禁欲,现实吗?人性吗?健康吗?
2,社会中的性现实,你守得住吗?如今已经是一个性变革、性开放的时代,守贞教育不可能被主流社会接受。上几节守贞课无法改变当前社会性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3,自愿的情感表达,负责任的健康的性,会去守吗?有必要去守吗?我们到底应该为了爱情而做爱,还是为了婚姻而做爱?
4,什么是“贞操”?“守贞”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性不出轨,但同时和好几个人恋爱,还是守贞吗?这样的质问足以揭示守贞教育的虚伪性。
为什么说它是有害的?
1,守贞课在事实效果上,主要是针对女性的,增加性别偏见。虽然守贞课导师说课程针对男女生,但至少在济南的课堂基本上只有女生来,男生几千年都没有贞操观,你要让他们有,现实吗?守贞教育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造成女生在性上的弱势体验,有过性经历再分手的女性更加自责,所以它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推崇处女膜情结。
2,守贞课不倡导健康、快乐的性。只要是婚前性就是不好的,似乎根本不存在健康快乐的性、好的性。
3,守贞课的性恐吓增加性的羞耻感和罪恶感,增加性心理问题。守贞课的导师讲了许多心理门诊中因为婚前性行为受伤的例子,却看不到更多的人,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受伤的,他们不进心理门诊。那些进去的,事实上都是被守贞这样的观念害的,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他们才会觉得丧失。
4,守贞课剥夺个人的自主权,推广者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是成年人,可以处理好性问题,大学生不可以。而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你怎么知道他们不如你?
我反对“守贞课”,不是反对守贞;反对禁欲型性教育,不是反对禁欲。“守贞”与否是个人选择的权利,这权利应该得到尊重。而“守贞课”所代表的禁欲型性教育,恰是要剥夺受众的自我选择权。在我看来,守贞课将婚前性行为与性病、艾滋病、怀孕和堕胎、感情失和紧紧联系在一起,“言必称艾滋”,是一种性恐吓教育方式。它告诉受众:你如果有了婚前性行为,不仅你现在会得病,你以后结婚也不会幸福。
在济南圣翰财贸学院守贞课讲座的同时,济南时报的记者请后排同学做了一个小问卷。结果显示:认为可以有婚前性行为的为16人,认为无所谓的为13人,认为不可以的为22人。调查的记者告诉我,后者主要为女生。即使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否认婚前禁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