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这几天,连续出现的教育改革新闻有点雷人。先是4月24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接下来在4月29日,济南宣布从2010年起,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用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取代原中考文化课考试成绩,高中阶段学校将根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新生。这一变化将改变原中考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
按道理,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高考、中考制度备受诟病的情况下,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应该是公众所欢迎的,但为什么类似的做法却屡屡遭到质疑呢?
我们知道,僵化、教条、古板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合理的公平性,特别是对以一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好的孩子来说,虽然也有一些交学费上的难堪,但只要有一个好的分数,就会有均等的机会。
应试教育的这个优点,是教育改革应该着重加以保留的,而在众多的改革尝试中,我们看到的用以替代和排解的方式,都有很多空子可钻。相较于应试教育的科学性,这些改革措施有些简单化。比如被建议用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比如将要进行的学业水平考试,谁来评,怎么评,其中有多少人为的东西、模棱两可的东西,都还是个未知数。用个人观点去评价学生,会有多少合理性、公平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北大为奥运做了哪些贡献?”这是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和学生对话时,一个叫王晨舟的同学的大胆提问。在这样的对话背景下,5分钟之内,王晨舟就被点名“带走”,直接录取,无需参加北大的保送生笔试和面试。
这就是著名的“一句话定终身”,我们相信院士的慧眼,也相信院士的为人,但对于这样一个典型事件,还是众说纷纭,有的人干脆直指这样的“聊天录取”是一种伪自主招生。
对于发生在特定人物身上的录取事件,公众尚且有着这样那样的怀疑,那么对于将要进行的来自许多老师的对于许多学生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评价,大家又会产生何种看法呢?这一点,我们简直不敢想象。
教育改革是一个严肃的民族命题,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现在的选拔考试程序,经过了多年的考量,有其应有的公平性、科学性,但其逐步走向僵化的现状,昭示了改革的必然。然而怎样改,才能既保持原有制度的合理性,又能展示改革的好处,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走极端。不能你说应试教育不好,那就来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现实中,我们要想改变一个科学命题,必须创造出另一个科学命题来。教育改革尤其是这样。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拍脑门”,就会带来很多病兆,可能因此失去了公平,可能因此折腾了学生,也可能因此引发了腐败。改革成果,最后可能异化为某些有钱人的饕餮盛宴,而普罗大众,从此可能与名校绝缘。
其实,教育改革的根本,不在于是不是考试,而在于考什么,如果我们的选拔着眼于能力,考试内容富有创造性,那么就能改变很多死的东西。作为一个指挥棒,考试活了,学习自然也就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便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