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不是你不会只是你不愿

2017年04月10日15:54  教育专栏     我有话说

  前段出差拜访了平定刻花瓷大师张文亮老师。张老师出生在平定农村,初中毕业跟着父亲学习刻花瓷,从工厂里的杂工开始做起。现在50岁的张老师的刻花瓷作品,现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他的作坊里跟着学做了一个小瓶子,每一步都是精雕细琢的慢功夫。第二天跟张老师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喝茶,张老师说:

  “我从初中毕业跟着我父亲学做刻花瓷,到现在可以说做了一辈子了。我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我父亲的刻花瓷,在我手上没有丢。我把刻花瓷做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这辈子我就够了。”

  我用张老师自己做的茶具喝茶,一边喝一边不要脸的问他:“这个小茶杯要是卖的话多少钱?”

  张老师说:“随便,我开多少钱就多少钱。我开三千就三千,我开一万就一万,但是,多半我不舍得卖。”

  大师跟我说:“如果我每天做这些东西,仅仅是为了赚钱,那我一定是做不好的,因为那样我每天都会想,我今天做一个瓶子五百块,我今天有饭吃了。明天再做一个赚1000块,我又可以买双鞋了。用这样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你永远都做不好。现在我这门手艺,已经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赚钱,而是这门手艺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我应该怎么样来回报国家?以及如何把这门手艺再传给下一代。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下去这门手艺。”

  说真的,我特别感动,回来一直在跟家里人说今天我遇到这个大师多么多么不同。我所生活的环境每天还是挺浮躁的,周围所有人都在研究如何快速变现,如何一夜成名,怕跑的不够快,挣的不够多,不断的消耗自己来赚钱。但张老师的话让我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格局和眼光,真诚又踏实。

  他总是在强调自己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就是一个做瓷的。但我觉得自己才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他的事业和格局是我远远达不到的。比如我看到他的作品第一反应就是多少钱…。。

(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我拍的太渣)(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我拍的太渣)

  出差的时候,还认识的很多领域的老前辈,他们大多五六十岁了,特别耐心的跟我交流,为了我的到来齐聚一堂,觉得特别受宠若惊。跟大师们交流,心里特别安静,你能感受到他们言谈举止中的自带的文化气息,我形容不上来,就是立刻觉得自己特别肤浅。人家每天研究的那都是正经事儿,每个人每分钟都在推动社会进步往前走。自己呢?一天到晚不干正经事儿,格局太小,水平太差,惭愧的不行。

  以前有句话叫:不出门走走,你会以为眼前的一切就是你的全世界。现在看来,不出门走走,你就不知道现在的自己有多Low,还以为自己挺牛逼呢。

  这次出差,因为去了很多农村和古迹的地方,给我的改变挺大的。以前总觉得这些东西没意思,也没什么看头,自己也不那么喜欢历史,但现在看到眼前总是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突然开始喜欢读历史文化,喜欢喝茶,喜欢艺术与人文。朋友小令说她也在读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想来想去,大概是因为我们突然老了,开始喜欢有沉淀的,慢慢的东西了,再也不是灌一茶缸白开水疯跑着玩的小女孩了吧。

  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呆的时间越长,身边的人就那些,朋友圈里也是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内容,会觉得自己过的还挺牛的,像个人物似的。可真正走出去看一看,多听一听,会发现能学习的人和东西太多了,多到每遇到一个不懂的,就赶紧记下来,回到酒店就立刻查查。这种很求知若渴的感觉非常棒。

  自满了之后很容易什么话都听不进去。对自己不利的话,总觉得是因为对方不了解自己。只能的进去对自己好的话。出去走走,无论是世界各地还是大农村,没人跟你说话,因为随时随地都觉得自己是个大白痴。

  人一忙起来,觉得自己特白痴的时候,也不焦虑了,也不迷茫了,也不刷朋友圈了,也顾不上刷代购买买买了。就想好好学习,因为觉得自己太Low了。

  今年伊始,我开始做一项改变。

  以前我挺宅的,在家里不怎么出门,也不爱出门,也不喜欢跟人说话,特别内向。别人请我吃饭说100遍都不出门,就是死宅。今年伊始觉得自己要慢慢突破这个问题,从每周见两个人开始,要打开自己,通过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世界。

  在朋友圈发出这个想法以后,很多人前来报名吃饭聊天,以前也不接受出差现在开始尝试可以接受。我还专门找了楼下的中介公司的小姑娘,每周请她吃饭给我讲讲卖房子的故事,还准备到便利店打工一小时15块,虽然转身买根冰棍就白干了,但可以了解便利店的来来往往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听故事,听美容师讲,月嫂讲,保姆阿姨讲,用别人的经历,增长自己的见识。

  你会发现当你自己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在等着你。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老师大师手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