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怂恿他人打儿子称为激发儿斗志

2015年04月27日10:47   教育专栏  作者:刘义杰  

  近日,浙江台州热传一段视频:一小孩猛扇另一孩子巴掌,一旁的大人非但不劝阻,还边录像边怂恿打狠点。黄岩公安调查,两孩因抢凳子打闹,一孩被打不还手,其家长[微博]称此举为鼓励小孩反抗意识。事后,相关当事人表示非常后悔。(4月26日台州电视台)

  有网友说,这样的父亲是奇葩,也对,我国有句老话叫打狗看主人,就算这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挡着自己面孩子被打,恐怕面子也扛不住。追究其原因,恐怕还真是其所说的“培养反抗意识”,以暴制暴、不被欺负的丛林法则已经深得这位父亲之心了吧。

  “扇耳光逼反抗”的奇葩虽少,但崇尚以暴制暴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可是遍地开花。2013年武汉一家论坛上一则《“别个打你你就还手”这样教伢对不对?》的帖子发表,不想这则短帖引发了近一个月的大讨论,点击率过万。014年5月16日,《新安晚报》报道了安徽省宿松县检察院的一名书记员唐某,为了给受委屈的儿子“报仇”,带人殴打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新闻。对此,记者调查发现,有八成的家长赞同支持“以暴制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以暴制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由此来说,当“以暴制暴”成为家长们的信条,出现“扇耳光逼反抗”也就正常了。

  毫无疑问,“以暴制暴”丛林法则在古时候有很大的市场。例如斯巴达勇士们,就是让孩子从自相残杀中脱颖而出。但问题是,社会已经进步,“以暴制暴”却仍然充斥人们思维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因为这样的父母和社会是无能的,不能给孩子健康的童年,不能让孩子免受成人社会的伤害。

  “以暴制暴”的丛林法则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此成长起来的孩子将缺乏正常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给孩子的未来埋下隐患。现实中,以暴制暴制造出的悲剧还少吗?近些年,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很大原因就在于对“以暴制暴”理念的信仰。莎士比亚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说的就是两个对立的家族几代人之间互相仇杀,带给家族的是无法终止的悲剧。鲁迅小说《铸剑》,眉间尺母亲,一心让孩子报杀父之仇,不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孩子,留下的只是看客们的笑料。以暴制暴,本身就是自毁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微博]说,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容易被欺负,因为这些孩子往往更为自卑、焦虑、低自尊和恐惧,他们更不擅长与人交往,学习和其它表现也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往往成为被欺负的对象。由此来说,那些“软弱”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先从自身上找原因呢?(原标题:“教唆儿童扇耳光”反抗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以暴制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