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失败论”带来什么教育启示

2015年08月07日11:09   教育专栏  作者:刘义杰  

  “从教育改革意义上讲,自主招生是失败的。”复旦大学[微博]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说。8月1日,在“第三届长三角城镇发展论坛”上,陆雄文接受专访时表示,有一项研究表明,自主招生招进大学的学生,跟高考[微博]招进大学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高校应用职业面试官去取代教授进行自主招生面试。(8月6日澎湃新闻)

  民间有很多人对高校自主招生充满了异议,但在高校内部质疑自主招生,并提出“从教育改革意义上讲,自主招生是失败的”这样重磅声音的,十分罕见。一个简单的道理,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是89所,在很多高校来说,能否获取自主招生的资格本来就是一个香饽饽和名校的硬杠杠,争夺还来不及,谁还来得及质疑。

  梳理民间对自主招生的质疑,大抵有这么几点。第一是,自主招生的标准一直备受诟病。例如,今年二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调整,不少高校在自主招生简章中加了一条自荐标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之后,各地不时曝出,家长[微博]托人或者花钱为孩子发论文的情况。第二是,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和考核体系不够多元化。中国人民大学[微博]举行了自主招生和圆梦计划的面试测试,就有家长质疑“考实验”“逛博物馆”面试环节对农村考生不公。第三是,招考过程做不到阳光透明,高校公示的信息,最多的只有7项,包括考号、姓名、性别、省份、毕业学校、科类、语种,人们据此难以做到有效监督,人大招生腐败案就是例证。

  相较于先前对自主招生细节的争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的质疑颇有价值,他指出,自主招生招进大学的学生,跟高考招进大学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自主招生从教育改革实验的意义上讲基本上是失败的。对此,他也给出了解决方法,即大学也应由职业招生官来负责招生,就像公司HR一样,他有专业的分析筛选能力、面试评判能力,然后会把候选人分到有关部门去面试。

  问题是新问题,方法还是老方法。说白了就是落实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减少行政对自主招生的干预,用职业招生官来通过他们多年的训练来考评、挑选学生,避免某个领域的专家充当了全能的评审员。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多出的一道工序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自主招生能否成功的关键标准之一还是“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只有建立起独立运行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招生标准,并监督行政部门透明执行招生标准,自主招生才能够真正做到去行政化。

  除此之外,值得追问的是,“自主招生招进大学的学生,跟高考招进大学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做得不够到位,素质教育仍然任重道远。学生没有自由的发展,没有个性的成长,学生们都是填鸭式灌注的同一型号的“产品”,自主招生也就难以选出奇才和偏才。这点才是教育改革最应该警惕和重视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自主招生 北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