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又在疯长了!
据英国《柳叶刀》杂志网站2014年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当下三分之一的地球人体型状况都被划为肥胖一类——三人行必有一胖!而且,在人类与肥胖斗争的近三十年来,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地把蹭蹭上涨的肥胖率降了下来。
曾经我们以为长胖是对有钱人的惩罚,现实却显示,有三分之二的肥胖人口都住在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今天,壹读君(yiduiread)就来跟大家聊一聊,有钱国家和正在追赶他们的国家,到底谁更容易长胖?体重从没上过三位数的值班壹读君 | 陈小四
中等收入国家开始贡献大量胖子
2013年,美国还是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国家,当时全美有7800万名肥胖人士,占全球肥胖者总数的13%;但这个头衔很快就被墨西哥抢走了。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同年7月,墨西哥以32.8%的“中膘率”超过美国的31.8%成为世界上肥胖率最高的国家。紧随美国之后的是叙利亚、委内瑞拉、利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瓦努阿图、伊拉克、阿根廷、土耳其、智利、捷克共和国。
这就是当年肥胖率最高的前十名,除了美国之外,难以让人一下子就让人把它们和“富”关联起来的国家。
墨西哥不是一天长胖的。1989年,墨西哥成年人的超重率还不到10%,如今,这个数值是79%。
使人肥胖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已经从发达国家“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在城市化加速的十四年中(1984年到1998年),墨西哥将近三成人放弃原有健康饮食习惯,沉迷于高热量食品和软饮料中,再加上久坐的工作状态——墨西哥的地铁无可挽回的越来越拥挤,廉价服装市场的进口特制胖人装供不应求。
△墨西哥五分之四的超重儿童一生难以摆脱超重问题的困扰
中国的状况与墨西哥相差无几。
作为一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为世界贡献胖子的事业上不遗余力,速度惊人。从1985年到2000年,年龄在8到18岁的青少年体重超标和肥胖的人数增加了28倍;到2002年,14.7%的人体重超标,2.6%的人肥胖,当然,这和英美还有相当的差距(1999年美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就达到30.5%了);再到2015年,从肥胖人数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肥胖国家,3亿人超重,4600万成人肥胖。
可是,作为中等收入国家里一只蚂蚁,并不能肆无忌惮大吃大喝,更不能任性妄为随意休息,作为经常加班加点累成狗的人种,连窝在沙发看电视都变成一种奢侈,凭什么长胖?
这帮变胖的人都吃了啥?
我们今天所谓的长胖一般用BMI值衡量,计算方法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结果在25到30之间的为超重,大于等于30的是肥胖。按照热量守恒的观点,一个人胖不胖在于热量的进与出,也就是吃了多少消耗了多少——看看我们饮食起居的变化,就知道长胖不是老天爷错怪了。
首先我们从吃进去的东西来看看人们为啥疯长了。过去在人们印象中肥胖是由于营养过剩造成的“富贵病”。但事实上,现在在比较富的国家里,低收入群体更容易超重或肥胖。
一些学者认为,收入更低的人一般生活在环境更差的地区,他们没有公园和公共健身器材用来锻炼身体,而健康的低卡路里食品一般价格更贵,这部分人也很少选购——又胖又饿的情况就这样矛盾地存在着。
而在收入水平逊于发达国家的地区,我们以中国为例,当中国人还很瘦的时候,我们膳食营养结构的特点,90%的热量和80%的蛋白质都来自于植物性食物,这个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值。
随着国民经济的改善,中国在摆脱了低等收入的标签、迈向更高收入的阶段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国际经验也表明,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这段时期,是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100美元,而这一年,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来自植物性食物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就分别只占53.46%、59.66%和43.82——动植物大战几乎打了个平手。
到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也正是在前一年,中国的肥胖率进入全球前十,制造了1/5的体重超标或肥胖者是中国人的神话。
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水果等低热量食品的偏好每增加一个等级(共六个等级),其肥胖指数(BMI)就会减少0.06;反之,对快餐等高热量食品的偏好每增加一个等级(共六个等级),肥胖指数就会增加0.07。
而近年来蔬菜水果等生鲜产品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40%,碳酸饮料、加工食品的价格足足降低了30%,而全球化让低成本高热量的食品哪哪都是,这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更多的人转向诸如快餐等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食物选择本质上是一个十分遵循经济学原理的行为,吃快餐让人们用相对少的钱买多相对高的卡路里,至于蔬菜水果等能量密度低价格相对高的食物,可吃可不吃就不吃吧!
从1987年肯德基进入大陆市场开始,中国餐饮业就不可避免的向快餐化方向转变了,到2010年,肯德基在中国大陆已经有3200多家门店。据中国烹饪协会洋餐专业委员会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有2万多家洋餐企业,每天为5000万以上的人次提供快餐服务,这其中包括你和壹读君(yiduiread)。
为什么胖起来以后要瘦回去这么难?
照着这样的趋势下去,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已经大规模变胖,穷国们踏入“胖国”这个行列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总的来说,胖是趋势,这是从很穷到没那么穷之间经历的阶段。
在孟加拉国、津巴布韦、赞比亚等不发达国家,人们可能营养不足,但是会摄入过量糖和热量,尤其在城市地区或者说可以负担起加工食品的地区。他们正处在从食品短缺(或者不短缺但没有商业化)到迅速商业化的过渡阶段。
而流入这些贫穷国家的食品一般是软饮料和加工食品之类的东西,前面说了,这类东西市场大,但是水果蔬菜精瘦肉这些我们常常被推荐吃的健康食物在他们的市场里,品种就不那么齐全了。
面对疯长的国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不是没有想办法干涉人们的不健康饮食习惯,比如禁止部分加工食品进入学校,或者对加工食品征税,但似乎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些生产加工食品的公司对当地政府来说,就是白花花的财政收入啊。
以墨西哥为例,墨西哥总统捏托曾提议对酒精饮品和碳酸饮料水增税,结果这份提案引起了这个碳酸饮料水年均消费量世界最高的国家饮料行业的不满;各种专家反对垃圾食品、软饮料出现在学校,但是政府不出台法律禁止——经济部门不想失去学校这么大的食物供给市场……政府被商业挟持,害怕失去这部分的经济增长。
△碳酸饮料已经融入了墨西哥的文化。这里的人们爱碳酸,每人每年平均消耗掉153升碳酸饮料,也就是大约460罐可乐的量
在墨西哥有一个经久不衰的笑话,在一个可口可乐公司高管能当上总统的国家(2000-2006年担任墨西哥总统的福克斯是可口可乐公司墨西哥及拉美地区总裁),你还期待什么别的呢?
中等收入国家和锻炼有缘无分
摄入了这么多热量,没消耗完的自然就成了身上的肥肉。从这个角度讲,中等收入国家更缺少消耗的机会。
很明显,一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最起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有足够的钱进行消费,另一个是国家社会发展水平,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费。
△为了应对眼下流行的肥胖症,墨西哥城先从政府部门“下手”,要求公务员[微博]每天锻炼至少20分钟
以体育产业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为例,1970年时美国人均GDP达到4814美元,德国2775美元,法国3054美元,这些国家当中,1933年就实行了每周40小时工作制的美国,也正是全球最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根据国际健康与运动俱乐部协会的统计,截至2005年,欧洲各国共有体育健身俱乐部27125家,拉美各国共8400家,而美国有26830家,相对应的,美国经常去健身俱乐部的居民占总人口的14.1%。
而我国的健身行业2000年才正式起步,那一年人均GDP是7858元。2013年,我国健身机构八千余家,按照全国人口12亿计算,人均健身机构拥有量为每15000人才拥有一家健身机构,而澳大利亚大概是每30人拥有一个健身机构。所以,和发达国家相比,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拥有更少的体育场馆、健身房和公园。
置于个人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之上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所谓高收入国家,往往是和更优良的产业结构和更科学的工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
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值一般占本国GDP的1%到3%,其中60%又来自体育健身休闲产业。2002年,美国的体育总产值已经达到2130亿美元(2010年是4410亿美元),超过房地产业和国防开支,占GDP的2%,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超过70英镑,政府每年从体育休闲产业中得到的税收是24亿英镑左右,相当于政府体育开支的5倍。到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才占GDP的0.6%。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这些胖国家里的多数人除了体育锻炼还有更要紧的事情需要上心。不论是在美、欧等发达地区,还是在南非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相对较富裕的人们会更早地在意体重问题。所以说,胖了是因为渐渐不那么穷了,而想减肥,可能还需要更多的银子。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参考文献:
杜文雯,《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变化趋势及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14年6月
李哲敏,《近5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特点》,资源科学,2007年1月
倪国华,郑风田,《西式快餐、肥胖与公共健康危机——基于行为经济学偏好理论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9月
傅晓,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点、规律与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5月
Sarah Boseley, How middle-income countries became fat, GuardianGlobal development podcast, 2015.2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