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早开始教孩子英文阅读越好吗?

2015年10月21日11:23   教育专栏  作者:薛涌  

  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吐槽:孩子六岁上小学即开英语班,结果发现班上的小朋友都已经学了几年英语,自己是唯一从零开始的,典型的“输在起跑线上”。

  幼儿英语的升温,是留学[微博]热向低龄渗透的一个大趋势。由于这种升温过快,乃至很多人担心孩子是否会被灼伤。有些家长[微博]担心:三岁开始英语教学是否已经晚了。有些人主张,学英语越早越好,甚至零岁就可以开始……

  我一向主张学英语要趁早。这大概和自己老大年纪才开始学、至今口齿不伶俐、吃尽苦头的经验有关。当然,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心理和生理发育常识:孩子越小,掌握语言越容易。在这方面,确实可能有大脑发育的机会窗,抢到了也许对孩子日后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

  但是,相反的理论也非常强大。最近西方已经有了一系列研究,结论很清楚:过早开始阅读训练,对孩子的发展不仅没有帮助,更可能是有害。具体而言,五岁前开始阅读训练的孩子,比起那些五岁后上学才开始识字的孩子来,在小学前几年确实具有优势。但是,到了四五年级时,这些优势就消失了。等上了初中,优势反而变成了劣势。等高中毕业,五岁后开始阅读的孩子,在功课上的表现比起那些五岁前开始阅读的来要好一些。

  这些究竟是为什么?我还没有看到什么系统、全面、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这些是长期追踪的统计数字的结果,是人类经验的系统化。对于这种硬邦邦的统计,当然不能掉以轻心。

  我不妨从个人的角度提供一些分析。

  上述统计中揭示的在阅读上抢跑而导致落后的现象,讲的是母语学习。但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都属于语言学习,彼此有巨大的相关性,不可轻视。不过,上述研究统计,聚焦于阅读。这仅仅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面向,虽然最终会成为最重要的面向。

  在我看来,如果孩子有自然的语言环境,那么学习多种语言,当然是越早越好。比如,我自己的女儿就是一个例子。她两个月到十四个月期间在日本,每天九小时呆在托儿所里。结果七个月时开始简单的日文发音,和她妈妈开始说话的年纪几乎相等。十四个月全家回到美国,有两个月全天在家,或找位中国的奶奶帮助看。结果马上说起中文。十六个月送到当地幼儿园,一个月内英文就很好了。这种频繁的语言环境转换,没有给她带来语言障碍。恰恰相反,她学语言似乎比同龄孩子还快。

  当然,每个孩子不同。这么一个孤例不说明任何问题。她们母女俩都属于口齿特别伶俐的。其实,女儿如今长到16岁,在外语上看不到什么特别的才能,学习法文还挺吃力。不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双语环境的孩子,日后不仅是学母语还是学外语,进步都比单语的孩子快。这些也是有统计数字支持的。我们身边所见到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讲的这些,都是自然语言环境中的学习。在美国,你会看到一些比较有钱也有教养的父母,坚持在家中和孩子说法文,或者给孩子请个中国保姆。这种似乎是过度设计的早教,其实也是立足于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当然,这些孩子日后比较成功的事实,也不应该过度解读。因为能这么作的家庭,本来在经济和教育资源上都有巨大优势。估计这种家庭不这么作,其子女未来还是照样高出同龄人一筹。

  阅读则不同。有些学者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人类(即我们这些“现代人”或“智人”),有着至少20万年的历史。真正开始用成熟的书写文字(即已经能够比较自如表达日常思想的文字,而非有限的符号),则也就两三千年的时间,而且那时仅仅是人口中极少数的人才掌握这种技艺。直到几百年前,很多文化中依然认为大部分人的智能是无法掌握书写文字的。从进化的角度讲,运用书写文字并非人类的天然技艺,而是刚刚获得的、依然需要适应的新技艺,需要长时间的、有时是违反天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对大多数人而言,恐怕很难在幼年时期开始,只有极少天才除外。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早教贵在因材施教。是否让孩子开始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阅读训练,实在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在父母进行这一决策时,必须观察孩子本人的好恶,同时把早期多重语言环境的好处,以及过早开始阅读训练的坏处,彼此反复权衡。在我看来,英语阅读,晚点起步并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过早抢跑恐怕风险更大。

  英语阅读最好从亲子开始

  对于过早开始阅读的坏处,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报章上已经有了许多讨论,这个问题几乎成为常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反对早期阅读。教育和心理学家有一个共识:阅读最好从亲子开始。说白了,不是孩子自己读书,是父母给孩子念书听。

  有位美国朋友,孩子一路从哈佛本科读完哈佛法学院。她讲述幼教的经历时称,自己从来没有操心过还教孩子阅读,但自幼每天给孩子念书。记得孩子五岁那年,习惯性地找了本书叫妈妈讲。但妈妈那天正好病了,实在没有精力,就对孩子说:“乖乖,今天妈妈讲不动了,你自己读好吗?”没有想到,孩子马上坐在妈妈身边,高声朗读起来。妈妈大喜过望:天呀!谁教的她阅读?

  我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过程。记得女儿小时候,最喜欢就是坐在妈妈的怀抱里,嘴里叼个奶瓶,听妈妈讲书。有时半夜起来,把我们俩叫醒,拿着本书嚷嚷:“讲书!讲书!”当然,妈妈讲书如同唱歌一样,夹叙夹议,还不时“走题”,或停下来和孩子讨论。大概五岁时,我们还和孩子睡一个屋。她早晨起来,自己开灯,坐在那里能读半个多小时到一个小时,再不叫我们起来“讲书”了。

  这么长大的孩子,一想起看书,就想起妈妈温暖的怀抱、慈爱的声音。能不喜欢读书吗?美国儿童教育学,目前最盛行的大概还是“依恋理论”:亲子的感情纽带,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都至关重要。女儿也是在这样的纽带中,养成了快乐阅读的习惯,乃至从小到大没有主动看过电视。今年刚满16岁就去哈佛上暑期班,选了两门课,其中文科的课,一周就800页左右阅读,大学程度的材料,七位学生组织的讨论班,两个哈佛本科生,另外两个也是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三个高中生,她是最小的。第一次应该是大学的课堂和学业,居然还挺自如。关键恐怕还是能够对付阅读。

  应该说,她的阅读(即英文母语阅读),是五岁前后开始。其实具体时间我们当父母的也不知道。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在听妈妈讲书时悄悄地已经学会了。一般来说,这么小的孩子,喜欢妈妈的怀抱,即使自己能读也不会说,还是要求妈妈讲。只是你早上一睁眼就看见孩子静悄悄地不知道在那里读了多长时间书时才意识到:孩子已经会读了。她的英文阅读,开始时间肯定比大部分美国孩子早一些。日后仍然生活在讲中文的家庭。但阅读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华尔街日报》不久前还发表了一位母亲的文章,现身说法地讨论了亲子阅读的不可替代性,观点大体相同:没有任何阅读训练,能够代替母亲的温暖怀抱、母亲慈爱的声音、以及纸质图书物理上的愉悦。亲子阅读不仅在于读书,更在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积极情感。有教育学家的话说,学习过程有两个衡量指标:一个是知识回报,即是否学到了东西;一个是感情回报,即是否有愉快的经验,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更有兴趣了。只有在这两个指标上都呈现出正值,学习过程才算是有效率。

  在中国,感情回报的指标长期被忽略。甚至许多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听到过这种说法。教育系统,更不会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教学。应试教育所侧重的,其实就是知识回报,而且往往局限于一些“死知识”。这就让我们看到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普遍出现的症状:越学越多,但越学越烦。还没有高中毕业,就已经厌学了。我自己的学生中,就反复发现这样的怪现状:明明是自己要出国、要学英语,但真做作业,居然用谷歌翻译机进行翻译,只求把眼前的事情糊弄过去。到了十七八岁,面对近在眼前的挑战,居然会如此这般地连自己都骗。可见厌学到了什么地步。这样的人,日后出国,大学学业至少还有四年,怎么可能学得进去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女儿的英文阅读,自幼受益于妈妈的“讲书”。于是,当我在国内开始英语教学课程时,也就请她妈妈把自己的经验带进课堂,开设了一个“装老师亲子阅读群”,讲授美国的儿童文学经典《夏洛的网》。

  课程一开始,就碰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颇能反应中国英语早教的疯狂。《夏洛的网》,按说是美国孩子八九岁的读物。作为英文不是母语的中国孩子,十二三岁能读就不简单了。所以,我们建议十岁到十四岁并且英文程度比较好的孩子才能学这个课程。没想到,一开始就有许多家长说这本书对于自己才十岁的孩子来说已经太简单,更有一些给七岁的孩子报名的。我们建议家长:即使在十岁到十四岁年龄段,孩子比较小,这本书挑战比较大,最好家长和孩子一起学,这样才能不断帮助孩子。没想到,这样的建议和许多家长的期待南辕北辙:家长太忙,跟不上孩子。孩子英文程度已经很高,要提高难度!

  如果偶有一两个孩子智力超前,也就罢了。但如果有这么多的孩子都这么超前,就需要一些解释。家长们的解释很明确:现在国内幼儿英语教学非常普及,开始的年龄很早,到了十岁,许多孩子已经训练有素。更有些在国际学校的,英文阅读与美国孩子的母语阅读没有什么差距。听大家言之凿凿,而且搬出许多证据,我们确实没有不信之理。但是,我们接下来有另一个担心:这些孩子的“领先”,能保持多久?我们脑子里想的,还是美国关于过早阅读有害的调查研究。

  按说,这种英语幼教热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那些三四岁就开始英语训练的孩子,不少已经长到十六七岁了。结果怎么样呢?我现在教的国内学生,主要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至少以我们这个英语教学“夫妻店”的经验看,十岁左右的孩子貌似超常的特别多。到十五六七岁,这些超常特征似乎都消失了。我们碰到的,是大量有基本阅读困难的学生,哪怕分数相当高。更大的问题,则是厌学和心理疲劳。比如许多孩子除了机械地完成作业,对所读内容多一句也懒得问。所以,我越来越怀疑这种早教的长期效果。

  问题在哪里?在我看来,英语幼教并非不可以,但至少要维持亲子形式。孩子小时候,对父母依赖感强烈,会喜欢所有和这种亲子纽带相关的东西。如果一提读英文书就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慈爱的声音,那就会希望听母亲读英文、讲英文故事,久而久之不自觉地就学会了。但很多幼教(不仅仅是英文),则反其道而行之:把小小的孩子从父母身边拉走,塞在陌生人中,交给“专家”、老师。这样,孩子一想到读书,就想到亲子分离之痛,甚至可能留下心灵创伤。久而久之,怎么可能不厌学、恐学?

  我对一位孩子才四岁的母亲说: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现在学《夏洛的网》,就算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进行“师资培训”吧。你不仅要能给孩子清晰地朗读这本书,而且要通过一系列文学分析的训练,生发出种种想象,到时候给孩子讲书时,能象老师那样即兴发挥,启发孩子的心灵。在孩子十三四岁前,没有哪个老师能替代你的角色。再想想,到时候把孩子送到这个班、那个班,花钱不说,大人和孩子各要花费多少时间在路途中奔忙?有这些时间、精力、和金钱,为什么当父母的不自己先修炼修炼?

  不错,全职父母,工作辛苦,每天回家往往精疲力尽。但是,有些家教,不能省略,也不能外包。不尽亲子教育之职,等日后孩子出现学习障碍,所消耗的精力只能是加倍。

  薛涌微店

  薛涌微店课程2016年春季学期全新启动:(1月1日开始,到6月30日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幼儿阅读 早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