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真的面临被商品化的危机吗?

2015年11月04日14:33   教育专栏  作者:盧安迪  

  两年前,有幸亲身见证Christopher L. Eisgruber教授接任为普林斯顿大学第20任校长。他题为“博雅学府的核心理念”的就职演说有如醍醐灌顶,对我启发良多。

  美国以至全球高等教育正受到短视的社会文化冲击。现今社会紧凑的生活节奏,令越来越多人只着眼于短期的回报和即时的解决方法,在营营役役中迷失长远的方向和人类文明的真义。越来越多声音质疑非专科的高等教育过于昂贵,读了科学、艺术等科目又不见得有什么即时效用,是否物有所值?

  固然,高等教育带来的长远经济收益已广获研究和事实印证,但金钱又是否衡量学问价值的唯一标准呢?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年轻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修读人文学科,毕业后不知道该做什么,便留下在当时的校长,后来成为美国开国元勋的John Witherspoon单独指导下,读一年希伯来文和哲学。但再读完这一年后,麦迪逊还是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便回乡赋闲,成为“双失青年”!

  高教面临被商品化

  今天,美国不少州份的公立大学拨款都跟该校学生毕业后18个月内的平均收入挂钩,一些大学排名亦以此作为评估因素,令高等教育面临被商品化的危机。如果按照这种鼠目寸光,麦迪逊于社会的价值岂非是零?但恰恰是他在大学培育的人文学养,让他数十年后终成“美国宪法之父”,奠定美利坚百年社稷之基业,创立诸邦亿万人宪制之先范,对人类的贡献又是大是小?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毕业后都像麦迪逊一样“返乡下耕田”,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并非一切可量化的都有价值,也非一切有价值的都可量化。)”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多少专业知识,用来打工赚钱,更在于提升全人素养,养成终身学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哉斯道,几人曾会?

  其实,Eisgruber校长自身的经历正好印证了这个道理。

  Eisgruber校长是普林斯顿校友,本科主修物理,极优等荣誉(magna cum laude)毕业,毕业论文研究广义相对论(普林斯顿是唯一要求本科生写毕业论文的大学)。他获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再回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成为法律博士。他从法官助理做起,历任宪法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教务长,今日终成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思维锻炼受用终身

  读者可能会问,本科阶段的物理学习在Eisgruber校长往后的事业是否毫无用武之地呢?他曾说:“普林斯顿装备了我迎接一生所做的一切。”尽管他在本科毕业后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但从物理锻炼出来的逻辑思考、灵活头脑和解难能力,使他受用终身。

  高中、大学选修什么科目,某程度上是不重要的。基础教育,包括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是非之心、文化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一位诗人说过:“人的脑袋一旦被新思想撑大,便再也回不去原来的尺寸了。”脑海中的知识会随岁月沉淀,但留下的思维水平却会伴随我们一生一世,并让我们有能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看似最“无用”的博雅教育,“有用”之处正在于此。

  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范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刻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像医、法、商等专科,在美国都放到本科毕业后的专科学院才修读,本科阶段则广习不同领域的学问,扩阔视野,开拓思想。就像庄子的比喻:以大地之广阔浩瀚,人所用者不过足下寸土。那么,只留下双脚踩着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还有用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美国 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