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BC报道: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教授、前商学院[微博]院长孙选中被人举报其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澎湃新闻社引述举报者的话说,孙选中在2008年4月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服务型政府及其行政机制研究》涉嫌抄袭剽窃。举报者称,这篇论文正文大约16万字,其中有大约6万字与他人此前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重合或高度相似,篇幅超过正文三分之一。但孙选中在10月11日接受澎湃新闻社采访时否认自己有抄袭行为,形容有关举报是“别有用心的诬告”,并提出与举报者“当面对质”。
剽窃,英语是plagiarism,其拉丁语词源的意思是“绑架”。汉语的“剽窃”,意思相似。剽:用刀抢劫;窃,偷窃。还有一种剽窃叫“纺纱”(Spinning)。这个英文词很难翻译。意思就是拷贝他人的作品,但是改变了足够多的词语,以便看起来不像是逐字逐句的拷贝。“纺纱”是一种乔装打扮的剽窃(Spinningis just disguised plagiarism)。不管是剽窃还是“纺纱”,现都统称叫剽窃或者抄袭。
于正说,“抄袭只要不超过20%,比如你把20集戏全抄了但只要扩充到100集,法院就不会追究。”很是“理直气壮”。孙选中提出与举报者“当面对质”,可能也认为三分之一的“重合或高度相似”是相当正常的。
这样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
美国的老师,从小学开始,就告诫学生:在作文中,如果你用了他人发表了的文字,哪怕只有一句话,你都要注明作者和来源。这叫做"引用"(Citation)。尤其是写论文,特别需要注意注明“引用”的句子,否则就是剽窃。
2008年,俄亥俄大学3年级学生鲁特曼(Allison Routman)在她的论文作业里用了维基百科的三个句子,三个不完整的句子(phrases):“whenthe Germans attacked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OperationBarbarossa,” “German speaking minority outside of Germany” and“who had just been released from a concentrationcamp”)。结果,她因没有注明引用及其来源,而被判定为剽窃,立即被开除学籍。被开除学籍时,她正在希腊进行海外短期游学。学校通知她,自己安排回家。
这个处罚似乎重了一点。但学校确实有言在先。新生进校,都要学习有关严禁剽窃及其处罚的条文。鲁特曼已经是3年级学生了,应该懂得严格遵循学校的规定。
在美国,进入高中、大学、研究生院,作为课外作业的小论文越来越多。博士论文则是一项最艰难的巨大工程。美国的研究型博士生的论文,简直就是一本专著。博士学制通常为5年,学习以研究为主,最后一两年就是埋头于博士论文。在美国读博士,非常辛苦。既花费时间,又花费金钱。美国博士招生简章中,基本都会注明:我们给所有被录取的学生全额资助(Weoffer full funding to allstudents admitted),其目的,就是让博士生消除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不必去校外兼职打工而影响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美国正规的大学,博士生都是全日制的。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如果博士生未能全力以赴地做研究、写论文,难免会投机取巧。美国大学送钱给博士生,可说是一种预防博士剽窃的有力措施。(参阅北大出版社《美国民生实录》, 京东、 亚马逊、或 当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