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失落的钥匙》简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 19:34   新浪教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卷首语

  我从18岁开始投身教育,在故乡一所中学的讲台上度过了8年的教师生涯。之后虽然离开学校,转行从事新闻和写作,但工作仍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依然是我梦绕魂牵的地方……和许许多多有教育情怀的人一样,我对中国教育的感情是:因为爱之深,所以“痛之切”。

  在我看来,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是教育,让老百姓受益最大的行业也是教育,而遭受诟病最多的行业同样是教育。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遭受诟病最突出的罪名莫过于“应试教育”,教育被绑在了人才选拔的战车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指挥棒的刚性作用加剧了学校竞争的残酷性,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老师缺少对学生的爱和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剥夺青少年成长中应有的快乐;妨碍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等等。

  议论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本轮不到专家上场,只要初通文墨的普通百姓,都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要谈到“改变”,则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叫“谈虎色变”。不要说哪个“狂人”敢于“取缔”高考,即使是对高考制度中的某些条文细则做一些微小的变化和调整,如果操作不当,或程序失误,也会形成轩然大波——因为中国的教育是一个“触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细微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成百上千万家庭的利益。

  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实际上面临一个两难状态,用我们老家的一句歇后语来形容叫“两手提篮上街——左篮(难)右也篮(难)”。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作为国家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尚且不能有所作为,被排入“另册”的民办校外教育机构的探索,又能够形成多大的气候呢?

  这就是我初入学大教育机构采访时的真实感受。

  所以,在第一次采访学大教育总裁金鑫时,我的采访提纲是一连串的“连珠炮”: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一个教育理想,拥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尚且无法实施“个性化教育”,你们作为一个年轻的民营教育机构,靠什么来实现“个性化教育”服务?

  ——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社会难题,身为教育“边缘人”的校外教育机构,你们能从哪里找来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来从事个性化教育?

  ——教育是一个没有明确标准的行业,校外教育更是一个缺乏规范、纷争不断的行业,你们凭什么能够让家长确信你们提供的服务是优质的服务?

  ——我们注意到学大教育是得到了“风投”资金支持的,“风投”是以逐利为目标的,当“风投”的商业目标与教育规律发生冲突时,你们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

  ……

  在之后的采访中,我了解到,对学大和他们倡导的个性化教育提出质疑的远不止我一人。对新生事物产生质疑是大多数人的天性。所不同的是,有人因质疑而选择漠视,有人因质疑而选择排斥,有人因质疑而选择去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李建华曾经是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副校长,最初听说学大在搞个性化教育,李建华的第一反应也是不敢相信,尽管头脑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和“怎么办”,但他还是选择走进了学大。这之前,李建华一直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应该有一个“特区”或者“试验区”,这个试验区的主题就是“个性化教育”。在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调研后,他开始坚信,这里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试验区”,这里有一大批和他一样怀有教育梦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经过8年的努力,已经初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个性化教育之路。

  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的职业敏感,也让我紧步了李建华的后尘。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对学大和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探究之中,在对包括学大高层、中层管理人员、个性化教育一线的教育咨询师、学管师、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考试专家、记忆专家以及接受过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学生和家长、热心关注和研究个性化教育的专家、学者,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后,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和震撼:

  历史往往是由平凡的“小人物”改写的,就像当年决定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农村体制改革的壮举出自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的手印一样,将要深入影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个性化教育”的诞生,竟然也源自于站在教育体制边缘的一群年轻人!其实细究起来也不难理解,既然体制内的改革短期内无望,那么,我们就应该寄厚望于体制外,因为体制外的机构受到的束缚和制约相对要少,因此灵活性更大,成功的几率也可能会更高。

  《寻找失落的钥匙》不是一本探究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专著,对高深的理论问题的探讨,且留给后来的专家和学者们去实现吧。在这里,作家更像一个导游,或者,他就是一个先期而至的普通“游人”,因为发现了好山好水好风风景,就忍不住热心快肠地向朋友推荐,向路人吆喝——

  如果您是一个执着追求教育本源与真谛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您一直在关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如果您家有儿女,且正在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而烦恼……请您跟随我们走进个性化教育的大门,您就会发现,您已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天地……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教育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生动再现了个性化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新世纪的土壤里从播种、萌芽、抽枝吐叶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

  教育既关乎国家的兴衰,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当我们都在对“应试教育”“择校热”“教育不公平”等现象议论纷纷、愤懑不平时,在我们的身边,有一批人,正在默默无声的用他们的行动在努力地改变着这一切。虽然,相对于习惯力量这个汪洋大海,这种改变也许像“精卫填海”一样微不足道,但其在探索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执着、勇敢、坚定与不懈,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作家萧斌臣曾经的第一职业是中学教师,后转行从事新闻采访和文学写作,但仍长期致力于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2009年4月——2010年3月,作家历时一年深入个性化教育一线,先后对200多名个性化教育从业者、研究者和部分接受个性化教育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追踪采访,并以敏锐的洞察力、翔实的素材和案例、细腻传神的笔法,写下了这部30万言的长篇报告文学。

  如果您是一个执着追求教育本源与真谛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您一直在关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如果您家有儿女,且正在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而烦恼……请您打开这本书,您就会发现,您已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天地……

  封面推荐语: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作序特别推荐:

  “当今教育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就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就是缺乏个性的教育。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就是出人才的教育”

  萧斌臣简介:

《寻找失落的钥匙》简介

  萧斌臣,湖北省洪湖市人,现居北京。

  资深传媒人,知名报告文学作家,个性化教育研究专家、家庭教育研究专家。

  主要作品有:

  长篇报告文学《牧歌与陷阱——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报告》(又名《中国失业内幕》)、《鼎锅效应——中国粮食利益分配模式》、《神州真假大厮杀——关于中国打假问题的报告》,反映某民办高校创业和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求索》,反映某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长篇报告文学《香炉山交响曲》(上卷),记录“5.12”汶川大地震中教师群像的长篇报告文学《烛泪如歌》以及报告文学集《牧歌与陷阱》,首部国内个性化教育全景报告《寻找失落的钥匙》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