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失落的钥匙》后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6日 19:34   新浪教育

  后 记

  拙著《寻找失落的钥匙》即将付梓出版,按照惯例,书稿的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空间是留给作者本人的——这就是所谓的“后记”。

  写“后记”理应是一件轻松、愉快的差事。毕竟几十万字的工程已经杀青。就像在天地间躬耕的农人,从耕耘到播种、到插秧、到繁琐的田间管理,直到辛劳的收获,如今,金灿灿的谷垛已经高高地堆在了禾场上,那份喜悦怎么表达都不算过分吧?

  但是,面对着书桌上的这一方白纸,我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我想,这大约是在西安闭关了一个多月留下的后遗症吧。

  为了这部30万字的书稿,我从2009年4月起至今年3月底,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泡在学大教育,先后采访了200多名与个性化教育相关联的当事人,这其中,既包括学大教育高层、中层管理人员,也包括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咨询师、学管师、个性化教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大量接受过个性化教育服务的学生和家长,还有热心关注和研究个性化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另外,还有100多人接受了我的书面采访,积累的各种纸质素材重达20公斤以上,(尚未计算发在邮箱里的素材)乃至我拖着沉重的超大旅行箱去往西安时,在机场受到工作人员善意的提醒:“先生,您的行李严重超重,希望您下次少带一些!”

  整个书稿的写作是在西安的一家酒店封闭完成的。从4月5日开始动笔,到5月4日下午封笔,刚好30天,其间经历了“清明”和“五一”两个小长假。30天中最大的感受有两点:一是饭难吃,因为所住的酒店不能供应中餐和晚餐,只能到大街上去“打游击”,西安是典型的北方,饭食以面食为主,这对于我的“南方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把“羊肉泡馍”、“胡辣汤”、“肉夹馍”、“罐罐面”等“西安名吃”颠来倒去吃了几遍之后,突然发现那条有大小餐馆若干家的街道在一夜间几乎拆迁殆尽,幸存的几家小店每天中午开饭时间都被附近的两所学校的学生包围,每每人头攒动,得一块馍以属不易……为了节省时间,我索性开始改吃“康师傅”泡面,为的是能在最短时间解决肚子问题后,或者小睡片刻,或者多写个300、500字……

  二是孤独难捱。除了酒店服务员进门打扫房间时有短暂的应答,剩下的时间都是自说自话,一方面,这也是我所希望营造的氛围,让我能够超越尘世的烦扰,专心致志地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但另一方面,这种与世隔绝般的生活也留下了“后遗症”,让我及至完成书稿回到北京后若干天,还对自己能否像往常一样与人正常交流缺乏信心,担心自己在和人对话时词不达意或者会出现间歇性的“短路”。

  5月4日下午4时,当我在稿纸上写完最后一个字后,整个人突然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瘫在椅子上,歇息半晌出门去复印最后一批手稿时,仿佛行走在云端里,飘飘忽忽,犹如在梦境之中……

  西安我是去过好几次的,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从机场到工作地、到宾馆、再到机场。这次去西安前曾发过宏愿:待书稿写完,一定要给自己放一天假,去华清池、兵马俑转转,也算了却一桩心愿。但真待任务完成后,我却没有了一点玩兴,立马订机票飞回北京。所以,堂堂六朝古都的西安,至今留给我的印象还是一座酒店,一间客房……而已。

  《寻找失落的钥匙》是一部教育题材的报告文学,记录了个性化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新世纪的土壤里从播种、萌芽、抽枝吐叶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看似比较陌生的话题,其实,只要你打开书页,看下去,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无论男人、女人、老人、儿童都很熟悉、都很关注的话题。教育既关乎国家的兴衰,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当我们都在对“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择校热”“教育不公平”等现象议论纷纷、愤懑不平时,在我们的身边,有一批人,正在默默无声的用他们的行动在努力地改变着这一切。虽然,相对于习惯力量这个汪洋大海,这种改变也许像“精卫填海”一样微不足道,但其在探索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执着、勇敢、坚定与不懈,也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之震撼和感动……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班级教育”形式的全新的教育形式。所以,我们在解读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时就不可避免地要探讨、批评作为现行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班级教育模式的种种缺陷和弊端。

  这首先在感情上于我就是一种挑战。因为30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18岁的青年时,我就是学校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在故乡的一所重点中学,度过了8年的教师生涯,我的许多同学、朋友、同事至今还留在3尺讲台上,从青丝到白发,他们把自己几乎一生的年华都献给了学校教育,我不知道,当他们从我这部书稿里读到对学校教育模式的一些批评,有些甚至是很尖锐的批评时,内心里会泛起怎样的波澜……

  感谢这些曾经的同行、朋友们,在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后,我发现我的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对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他们了解的比我更清楚,更透彻,因为爱之深,所以痛之切。一些已经从讲台上退下来的老师们说,当他们告别讲台后也偶尔回忆自己的教育人生,荣耀和辉煌固然有,但扼腕叹息、甚至遗憾终生的痛楚也常常挥之不去。有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是在“诲人不倦”,有时候,他们怀疑自己是在“毁人不倦”……所以,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教育现状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在采访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我也曾深入武汉外国语学校小学部采访,(这是我正在写作中的另一部教育题材的书稿)在和黄敏校长以及她的伙伴们相处的那些日子里,我的内心也时常被感动着。这些在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在面临现行体制的各种压力和束缚的情况下,既没有牢骚满腹,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历时8年潜心躬耕,坚持“真教育”模式的探索,努力探求教育的本源与真谛……

  让我跟到惊讶的是,体制内的武汉外小和体制外的学大教育,一个是班级教育,一个是个性化教育,他们远隔千里,而且彼此毫无接触,但他们对教育本质的探索,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这个比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坚信,无论我们从哪里起步,只要我们在真心的探索并严格的遵循教育的规律,最终我们都会走向同一目标。这让我想起湖北籍诗人王家新那首著名的诗《在山的那边》,山的那边是海,要看到大海需要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不管我们从哪里出发,只要我们方向正确,只有我们持之以恒,每天跋涉不已,我们都会到达我们期待的终点。

  在这部书稿中,我比较多的写到了家长教育,表达了对中国家长教育现状的忧心。我不是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但我是两个女儿的父亲。我的两个孩子,其中一个80后,一个90后,她们都很优秀,生活成长快乐而充实。她们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老师(很多现代生活中最时尚的元素我都必须向她们请教),她们更是我人生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尤其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是她们给了我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我能够理解天下所有父母对儿女的那份大爱。

  但是,在这部书的采访中,我接触了大量家庭教育案例,也面对面采访了部分家长,我痛切地看到,中国家长教育的现状是“田园荒芜”:一些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手脚忙乱,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与这个与自己既相像又不相像的新生命相处;一些家长以为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就是爱;一些家长认为他们是父母,所以就天然正确,就可以理所当然成为孩子的导师,可以按自己的愿望为孩子设计人生;一些家长认为,他们为孩子付出了,就必须管理孩子的一切,控制孩子的一切……

  说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是悲剧丛生,应该不算是危言耸听。而几乎所有的悲剧,都是在爱的名义下酝酿着、发生着……因为司空见惯,进而熟视无睹。

  这部书稿的主人公们,在探索家庭教育的路数上也颇有心得,卓有成就,书中的许多案例,相信会对那些至今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上陷入茫然状态的家长们带来某些启发和震动。

  《寻找失落的钥匙》的写作,得到了许多专家、朋友和亲人的关心与支持。首先,要感谢的是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顾先生作为体制内教育的代表性人物,却敢于直言批评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就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就是缺乏个性的教育,并以80岁高龄,多次深入个性化教育一线座谈调研,充分肯定体制外的探索者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成就,指出“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就是出人才的教育”,表现出一个教育家的真诚坦荡和坚持真理的大无畏勇气!我曾经两次到顾老的家中采访并亲聆教诲,感谢老人家欣然命笔,为拙作作序。

  感谢《中国教师报》总编辑、作家刘堂江老师对本书写作和出版的关心。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个性化教育研究专家李建华先生两次接受采访,并为书稿的写作提出的宝贵意见。

  感谢学大教育的董事长李如彬、CEO金鑫、副总裁张炜、邓强、个性化教育研究院院长、著名记忆专家贾智会老师以及所有学大接受和配合采访(包括参与书面采访)的分公司老总以及所有老师朋友们,你们的艰辛的开拓和开创性的劳动,是这本书的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感谢闫浩东先生为催生这本书稿所倾注的心血和智慧。

  感谢杨中介老师、薛岩小姐、赵海燕小姐为联络协调采访、组织征文所付出的劳动。

  感谢学大教育西安分公司的高晓荣总监、岳海军主任以及西安的其他朋友,在我闭关写作期间所给予的接待和照顾。

  感谢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的胡玉霞老总、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许新先生对本书写作、出版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科技日报的张国芳女士、中华建筑报的向继贵先生对本书写作、出版的关心与支持。

  感谢时空意匠工作室的萧蓝女士为本书的装帧设计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

  这里,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夫人为我录入了全部30万字的书稿,并因此成为这部书稿的第一读者,她在书稿录入完毕后给我的意见,竟然与其他随后看过书稿的专家的意见惊人相似;我的两个女儿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她们对书稿写作的关心,并对书中的一些人物关系、语言提出了她们的意见;女婿则对书稿的后期制作付出了大量劳动。

  最后,我还要特别提到参与了这次书面采访(征文)活动的全体老师。这些征文中不仅提供了详实的素材,有些案例也为作者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本书稿里也同样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再详细的鸣谢也会挂一漏万,好在书稿马上就要出版了,让这部《寻找失落的钥匙》带去我对所有朋友的问候和祝福!

  是为记。

  萧斌臣

  2010年5月17日于北京寓所

  封底推荐语:

  如果对不同天赋、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学生施加一样的教育,应当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如果一个学生喜欢文化艺术,你非要让他学习奥数,那是对他最大的不公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材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在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著名学者、语文教育专家  吕叔湘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最能蛊惑人心的教育宣传,它让无数父母深感焦虑。这一观点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升学压力下移,学校教育被人为提前。具体表现为“教育新四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幼儿化。”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家庭教育研究专家  孙云晓

  家长是孩子的朋友,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家长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尹建莉

  爱是第二个太阳,它照到哪里,哪里就春意盎然。有爱的教育就是世界上的第二个太阳。

  ——中国教师报总编辑、作家  刘堂江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使每个人的强项得到延伸和拓展,并进而在某一方面成为卓有成就的人。教育应该是一个“扬长”的艺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有一个改变,那就是:多用“拇指”,少用“食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个性化教育研究专家  李建华

  用爱唤醒教师的责任,用爱激活学生的自信,用爱点燃学生的梦想。

  ——学大教育董事长、个性化教育倡导者  李如彬

  我们的“名师观”是:没有最好,适合就是最好。

  ——学大教育总裁、个性化教育倡导者  金 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