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家教经:父母从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

2013年12月06日11:59  现代教育报    

  “6月PMI降至多少?”“克罗地亚是第几个加入欧盟的国家?”“李娜以多少比分逆转捷克选手?”……这是答题节目《天才知道》第一季总决赛最关键的记忆题环节。在答对10道题中的5道后,武汉大学[微博]2012级硕士生马鸿旭击败北京大学[微博]的严堃,摘得第一季的总冠军,也为母校赢得了15万元的公益助学金。

  在学校里,马鸿旭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成绩从本科到现在的硕士二年级,一直是全年级第一。他说,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是“看”出来的,也是“吹”出来的;而取得今天的成绩,则源于从小就爱“虐”自己的习惯。

  “吹”出来的知识储备

  马鸿旭从小就有两个爱好,一是看书、看电影;二是和人“吹”自己看的书和电影里的内容。因为爱“吹”,让他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都更加深刻。

  从小,父母对他的要求就很严格: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然后才是吃饭,即便家里有人来做客,也要等着他把作业写完,才能上饭桌。这使他养成了对待任务的紧迫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率地学习和做事。

  养成读书的习惯,也要归功于他的父母。父母从来不当着他的面打开电视,只在他睡着后才看,因此,一直到上小学,电视对于他而言都只是一个黑色的盒子,不知道具体是干什么用的。在同龄小朋友对电视上瘾的时候,他的娱乐除了看书就是踢球,到后来习惯形成,电视对于他而言便自然而然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在读了伽利略、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各个领域的牛人”的传记之后,他产生了“要当科学家”的自我暗示。事实证明,他的确对理工科的兴趣更大,理科成绩也一直好过文科。

  在涉猎的众多书籍中,他最爱读的就是科普、科幻和人物传记。小学时,他就迷上了科幻,从异形人到星球大战,从凡尔纳到阿西莫夫读了个遍。也正是源于对星空的这份向往,在高考[微博]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武汉大学遥感专业。当时,他看到专业的介绍后,觉得特别酷——“感觉就是搞卫星的!”当然,在真正开始大学生涯后,他才明白,这个专业其实并非“搞卫星的”,而是“从太空中给地球照相”。

  从小就养成了“虐”自己的习惯

  从高中开始,马鸿旭就养成了“虐”自己的习惯。

  这个习惯体现在读书上,就是“不喜欢看太简单的、一看就能明白的书,越艰深、越晦涩的越要看”。就连在看小说时,他也喜欢把人物关系分析透彻,把剧情都写在纸上,每个人物之间连上线。

  另一个“虐”自己的体现则是背诵。在电视节目里,他凭借记忆题得到关键的分数;在学校里,他也一直都是“超级记忆王”。

  “背诵对于我而言,已经不是痛苦的事了。”马鸿旭坚信,“记忆的潜力很大,可以遵循记忆曲线,通过训练拓展。”

  高中时,他曾在一段时间里嫌记东西太慢,就强迫自己记忆,比如每天回家的路上,就把路过的10辆车的车牌号按顺序背下来。刚上大学时,还没想过出国的他,纯粹为了挑战自己,开始背GRE单词红宝书,5000个单词被他分成“快乐家庭装”、“实惠促销装”等类别,逐个击破。到现在,他每当看完一本《环球科学》、《科技新时代》等杂志,也会习惯性地合上书后,把知识、技术细节统统在脑海里回忆一遍。

  马鸿旭的成绩一直保持领先,概念课考试更是都在90分以上,和他的超强记忆能力不无关系。读本科时,每当遇到复习考试,他都要用自创的“暴力记忆法”给寝室同学讲解一遍复习要点。

  他的“暴力记忆法”,简而言之就是用“降维”的方式来记忆。对于考试中的概念解释题,他往往把每一条概念拆分成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再把这些杂乱的义项联想成一个生动的故事或画面。比如,在考计算机网络封装检测时,他会用把要访问的网址想象成一个女生,把访问客户想象成自己,客户不能和网址产生冲突,否则自己就会被女生拒绝。

  “学霸”不是“好学生”

  尽管是“学霸”,马鸿旭却从来都不是标准的好学生。但因为他聪明、成绩好,老师又不得不喜欢他。

  用他的话说,老师对他一直是“又气又爱”。小时候,他也像其他东北男生一样,“打架是童年的一部分”。高中时,他还曾跟学校的小混混找韩国留学[微博]生的“茬儿”;上外[微博]教课时,则为“中国人为什么改革总不成功”的话题而据理力争,结果把外教气哭了。

  到了大学,他也总是隔几天就有一个新点子。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一些想法被放弃,也有一些变成了现实,甚至取得了创业的小小成功。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四时,他开发出了一个基于GPS系统的水利设备踏勘软件,目前已经卖给了一家公司;研一时,他又设计了一个体检信息数据库的二维码录入设备,已经开始在一些医院投入使用。本科毕业时,他选择了保送到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想把遥感技术和水文结合起来。

  每个周末,他还会组织一个武汉地区大学生的聚会,每次聚会都设置一个主题,让大家自由讨论。有时讨论社会热点,有时也会讨论一本正经的“大学精神”。

  而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就是“大学精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学,是没法用一个笼统的概念去总结的。努力学习是大学精神,辍学创业也是大学精神。在大学里,非主流的人和想法也应该被接纳。”

  □文/陈竹

  (原载《现代教育报·家长[微博]周刊》11月29日)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