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科教学改革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2014年11月18日16:28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中小学[微博]语文、英语以及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解决基础教育学科教育教学中长期困扰的问题。意见一出便立刻引发舆论关注,究竟此番大动作背后,释放出了怎样的改革信号?又在预示着课程教学走向何方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考卷还只是成绩的小部分,要看整个莫如看人,人表现全部的成绩。”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为人生”。同样,苏霍姆林斯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教诲,正是道出了教育真谛——“为学生”。而此次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出台,释放出最强烈的信号即:回归教育本真,遵循育人规律,一切“为学生”,一切“为人生”。

  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小学阶段禁止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问题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等内容,实际上一方面坚决推进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深远看来,是在借力给统考“亮红灯”、给评价体系注入新活力的举措,改变应试教育“教考试”而不是“教学生”的“指挥棒”,真正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着眼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过程中让学生得以全面和丰富的发展,有自尊、有能力去获得未来人生的幸福。 

  据有媒体报道,教育部、卫生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率超过30%,中学生近视率达70%。而某省份调研数据也显示,中小学生肺活量、上肢力量等多项数据呈下降趋势,肥胖率、慢性病检出率则呈升高趋势。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自杀、自残的消息屡见报端。试问在一个一味崇尚分数的教育环境中,怎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又怎可能给予孩子追逐快乐人生的羽翼? 

  “玩于学前,立志于十五,识真才于三十。”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如是说。意思是,真正的天才,在学前阶段应学会玩,在好奇中孕育探索精神;在15岁左右立下志向;到30岁离开老师后,会自己提出问题、继续创新。而当下基础教育的最大顽疾恰恰在于剥夺了孩子玩耍、探索、创新的权利,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应该回归到各个年龄阶段本应属于的生命主题活动中,依据教育育人规律,从而培育出具有全面素质、鲜明个性、道德高尚的人。

  而此次改进意见中,除了针对考试、评价等进行了规定外,有关语文、英语学科的教学调整也令人耳目一新。语文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与英语教学加大听说练习比重,实际上都是意图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把知识学活,从掌握知识本身到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和美好价值观的塑造。从根本说来,也是回归了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了“为人生”和“为学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抓住这个牛鼻子,教育质量才能有质的提升。由此看,此次学科教学改进将成为“北京教育新地图”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幅亮丽图景,打开未来的首都基础教育回归常识、回归育人的通道,在唤醒学生自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有力。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教学改革北京中小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