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父李光耀:沟通是家庭教育的桥梁

2015年03月24日17:35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李光耀一家 李光耀一家
李光耀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光耀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光耀夫妇和儿子 李光耀夫妇和儿子

  李光耀1923年出生,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党溪乡。早在他的曾祖父时,由于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移居新加坡。李光耀的夫人柯玉珠,祖籍福建同安县,是新加坡的著名律师。

  李光耀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特别注重跟孩子们沟通,他的孩子们也都成长为新加坡的知名人士。他共有3个孩子:长子李显龙,曾任内阁贸易和工业部长,现为政府总理;次子李显扬,准将军衔,现为新加坡电信公司总裁助理兼国内服务执行副总裁。女儿李玮玲是一名著名的儿科医生。

  李光耀教育子女最重要的经验,那就是父子之间在精神上的沟通。他认为,沟通比斥责更重要。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都会训斥孩子,童年时代的李光耀也曾领教过做烹饪教师的母亲所给予的这种“待遇”,母亲的训斥使他懂得怎样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李光耀为人父后,继承并发扬了母亲教育过他的这一“法宝”,当孩子们做错事时,通常也会受到他的斥责。但是他更偏向于跟孩子轻言细语地讲道理,且从不体罚孩子。

  因此,在生活中,李光耀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比斥责孩子的时候更多。他总是寻找各种机会跟孩子们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他都和孩子们一起共进晚餐。他每年至少带孩子们旅行一次,每次都有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当他去打高尔夫球时,也喜欢带上他们一道去。

  虽然李光耀的公事很多,工作很忙,但他仍抽出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跟孩子交流和沟通。带孩子去走亲戚,也是李光耀常做的一件事,他尤其重视春节除夕的家族团聚。通过这种场合,他让孩子们有机会去认识家族的新成员,包括家族中新添的婴儿,反过来也给亲戚朋友认识自己孩子的机会。李光耀认为:“有了经常联系,大家就会相互帮助。”

  近些年,新加坡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李光耀却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他主张让孩子们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他把那些一味给孩子提供生活享受的父母,比作“圣诞老人”。因为圣诞老人总是慷慨地向孩子们赠送吃的、用的和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他说:“将来有一天,孩子们要进入社会,不管他们是否会受雇于人,那时候都不会再有‘圣诞老人’。他们得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为了他们的长远利益,他们从现在起就必须懂得‘一物换一物’的道理。”

  新加坡的电视业十分发达,内容也十分丰富。可李光耀反对孩子一天到晚坐在电视机前,他认为,与其让孩子这么消磨时间,不如让他去多读点书,读好书对他们有好处。他觉得,电视在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方面起的作用,远远比不上书籍。

  李光耀教育孩子不要依赖父母,要走自己的路。由于他跟孩子们之间在感情上沟通得好,孩子们对他的这种观点也非常支持。当长子李显龙从内阁部长升任为副总理

  时,人们一直认为显龙是父亲的接班人。但李光耀坚决反对,他说,总理这份工作不是私人财产,不能传给儿子。果然,当李光耀隐退时,吴作栋担任了总理职务。李显龙对父亲的安排也毫无怨言。

  【家庭教育现状:沟通匮乏】

  目前的家长[微博]与孩子之间的不了解,情形是非常严重的。家长不理解孩子,总认为孩子的发展不如意,总认为孩子不听话,总认为孩子对家长没有爱心,总认为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信心,产生了很多苦恼。同时,孩子也总认为家长不可靠,不理解他们,总认为家长的观念陈旧,总认为家长管得严,或者教育方法死板枯燥无味。于是,在学校或社会上有什么事,他们不跟家长说,宁可去找自己的同学、朋友;他们有知心话,有什么快乐或者烦恼,也不跟家长交流,宁可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漫游;他们受了委屈,宁可把它埋在心里,也不让家长知道,更不要说让家长替他分忧;更有甚者,遭受了挫折,本来是没什么大事,他们放大了挫折,宁可选择跳楼自杀,也不选择与父母交流。

  这些现象,可谓触目惊心。这说明,家长跟自己的孩子沟通太少了。

  【家长该如何做】

  与孩子形同路人,孩子与家长之间不能互相理解,存在着深深的“代沟”,责任主要还是在我们家长。作为父母,应主动与孩子沟通。

  有人以为,一直与孩子朝夕相处,作为父母的,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人以为,小时候他都是有什么话都跟我说,现在我还不是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他怎么会跟我沟通不好?

  那么,你试一试回答这些问题,看看你是不是跟孩子沟通良好?特别是十二岁以上的,逐渐或者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你更要注意与他们的沟通。请回答:

  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平常都在想些什么吗?你知道孩子最喜欢什么吗?又最讨厌什么吗?你知道孩子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吗?你知道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吗?你知道孩子心中有什么烦恼吗?

  可能,能回答完整这些问题的家长是比较少的。这说明,我们的家长跟孩子交流比较少,不是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目的、愿望、心理压力、不愿做的事情、兴趣等内容并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所以他们常常觉得孩子闹情绪,而父母最不了解的是孩子闹情绪的原因,七成以上父母基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闹情绪。

  所以,父母应主动伸出沟通之手。首先,父母要正确认识到孩子的改变,尊重孩子的个性,接纳孩子的特性;其次,父母要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来跟孩子交往;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还要学会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再来面对孩子;还要注意,多客观地描述孩子行为,少作漫无边际的批判;最后,就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各项事情。

  【必须了解的沟通技巧】

  只有跟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帮助孩子明确生活目标、坚定生活信念、促进孩子不断地健康茁壮成长,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人,才能为孩子排忧解难。要跟孩子有效地交流沟通其实并不难,每人家长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不外乎这样一些方面。

  相互理解,以心换心。理解是相互的,不可能是单方面的。所以你要常常跟孩子说说你的心里话、你心中的烦恼,甚至可以说说你的感受,你犯的错误。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你是信任他的,理解他的。你还用自己的事实告诉孩子:遇到麻烦的并非只有孩子,也有大人,遇到麻烦还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倾述,由此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自然而然地被拉近了。

  平等待人,学会倾听。不要把孩子看作是你的私有财产,而要把他看成是与你平等的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交流是互相的,不是单方面的。要创造一种倾听的氛围,要对孩子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而且必须认真、用心地倾听,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被尊敬的感受。让孩子把话说完,表达清楚他要想表达的意思,不要养成打断孩子说话的习惯。这样你就会明白,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你既有相似之处而又迥然不同的世界中,他的内心世界与你有着多么大的差距。

  真诚相待,学会谈心。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学会跟孩子谈心。这是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最重要的方法。你要结合自身的经历,找准与孩子的心理相容点,用解剖自己来与孩子心理相容、相通,使大家谈起来有共同语言。如果孩子犯错误时,你要找准孩子思想上的症结,确定谈话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谋而不断,要有耐心。遇到孩子问你要主意时,你最好是只给孩子提建议,不要做出决定。因为他有自己的独立意识,需要的是顾问、支持者。他之所以向你要主意,

  是因为还拿不稳。这样,有利于形成你们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利于相互的信任。还要耐心地花上一点时间,力争尽量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尊重隐私,保证畅通。如果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就会破坏你与孩子的信任关系,他就可能经常躲避你,不仅不能正常地沟通,反而还可能形成隔阂。尊重隐私有利于沟通渠道的畅通。

  充满关爱,选准时机。每天都可以跟他说你是真诚地爱他、关心他的,与他沟通时要充满关心地与孩子交谈。同孩子交流,不管是跟孩子讲话还是听孩子说话,都要选择良好的时机,晚饭时间、晚上就寝的时间就比较合适;共同劳动(做家务活)时大家的关系往往特别融洽,也是比较好的时机;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选择你和孩子的心情都比较好、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

  互相学习,学会分享。虚心地向他学习你不懂的东西,如电脑、流行歌曲、现代舞和摇滚乐。常和他一起度过有意义的时光,努力发现你和孩子共同喜欢做的事,并参与其中。不妨常和他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然后一起谈谈感想。不妨常和他一起哈哈大笑,或者痛苦忧伤,你要和孩子分享,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

  语气平和,不忘赞赏。不管是谈心,或者是表扬,还是批评教育,都要做到语气亲切、平和、有感情。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记住每天夸他一句,不要吝啬你的赞赏:告诉他你为他和他的成绩感到自豪,有时甚至可对他说,你认为他很有潜力,因为他确实很有两下子。

  发表意见,不宜太直。不妨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间接地发表你的意见。与其对他说要遵守纪律,不如读一则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新闻给他听;有些话不好说,不妨就写下来,放在他的书桌上;回忆童年时代的感情,不如一张你和他的温馨的像片。

  统一阵线,培养四心。父母意见有分歧,最好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如果实在无法回避,也必须当着孩子的面统一意见,标志着危机结束,你们彼此互相支持。给孩子树立互相沟通和谅解的榜样。这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关心、爱心、孝心和责任心,这是掌握和提高沟通技巧的关键。

本文选自桌上的唐老鸭的博客,点击查看原文

文章关键词: 李光耀家庭教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