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时下,海归越来越多了,这些留学生到底是“镀金”的还是真金的?海归难道真的不如“土鳖”值钱?海归分量真的下降了吗?面对众多的疑问,《金陵时报》记者历时一个月,跟踪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海归,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故事,听他们评说留学、就业与创业。下文中推出的是一位被称为“黄金一代”的早期归国留学生。38岁的陈宁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也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出国留学后回国的海归,业内称之为第一代海归,也被誉为是“黄金一代”。如今,陈宁在国内外均有不错的生意,再回想起当初留学的日子,陈宁自是感慨万千。
刷不完的盘子
1986年,18岁的陈宁高中毕业,适逢有个去美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家境并不富裕的陈家咬咬牙将儿子送出了国门。要知道,那个时候陈宁父母每个月的工资也就在150块钱左右。登上飞机的时候,陈宁的口袋里装了整整200美元“巨款”,就用这200美元,陈宁开始飞往大洋彼岸。“一切都是陌生的,我甚至都忘了激动。那时出去的目的很单纯,只是想去看看美国到底什么样。”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宁依然开心而又满足。陈宁报的是美国一所名校的工科,学制5年。好不容易过完了语言关之后,他就开始四处打工了。陈宁的第一份工作跟其他留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在餐馆里不停地刷盘子。“一个星期80个小时在工作,40个小时学习!”陈宁说,这样的生活状况是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留学生的共同轨迹。而即便是现在,国内每个星期的工作时间依然不过是40小时。“在美国能立足下来的中国留学生,99.5%都刷过盘子。”除了刷盘子,陈宁还送过货,做过加油工,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打工,收工后便拖着疲倦的身体继续学英语,学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