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回忆起12年前接到留学通知的情景,某集团军军长许林平很坦率:“不想去。第一个反应就是干吗选我?这是好事吗?我从总参机关下作战部队当副师长不到两年,正想踏踏实实干点事,对军事留学没一点概念。”他不曾想过这个机遇对他的军旅生涯意味着什么,又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快军队转型的步伐意味着什么,更料不到自己此后能成为新时期中国军事留学生的第一名“金牌学员”。
“这件事意义太重大了!”时任总政干部部培训局局长、现任国防大学政工教研部主任的韩为工颇为激动,“尽管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军就已有外派留学生的历史,但39年之后重新走出国门,绝不是历史的重复。首先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军建设急需人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军军事指挥干部面临新老交替,打过仗的人越来越少,而世界军事强国在新军事变革中已经领先于我们。着眼21世纪,我们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必须走出国门,借他山之石攻玉,加速我军发展步伐。1996年,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果断做出派遣军事留学生的重大决策。”
韩为工介绍,这个决策过程并不长,当时的军委领导及总部领导思想都很解放。筹划准备过程中,军委领导有过多次重要批示,三总部共出台11份相关文件。总政负责制定政策规划和选拔留学人员,总参具体协调外军并承办出国手续。总参和总政联合组团两次赴俄罗斯考察,军委领导亲自听取考察组的汇报。然后以总参为主,就我军事留学生派出的院校、专业、数量、生活保障等,反复与俄罗斯国防部国际合作总局谈判。
“毕竟刚走出国门,我们很多都不懂,谈判十分艰苦。”韩为工说,“最终达成派遣协议,定下第一批留学俄军院校共9所,首批42名军事指挥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
准备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拔第一批军事留学生。挑选标准十分严格:陆海空三军优秀军事指挥员、院校教员,政治思想好、能力素质高和发展潜力大,优中选优,团职35岁以下,师职38-40岁,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意识的21世纪的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
“后来我才知道,留学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的人选,我们北京军区符合硬指标的就两个人,军、政素质综合考虑,确定了我。”许林平说,“我进入国防大学培训后,才开始领悟军事留学这一战略之举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