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考”:另一种“过河”方式

2013年07月05日10:19  南方日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绘图:陈健珊

  当游学团也不算稀奇时,市场已经细分到可以提供美国大学的官方暑期课程,提前拿学分。

  在国内高校开始录取时,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不关心高考[微博],不关心放榜,甚至不关心普通高中课程。

  他们是踌躇满志的少年精英,目标精准地瞄着以“常青藤”为代表的美式教育。当然,他们也是幸运儿,有本钱抛离传统应试教育的流水线,做他们自己。

  十年来,当出国留学[微博]不再是稀奇事时,这些孩子更多的是贴着“完人教育”的标签,也意味着在这新一轮出国潮中,无论能力还是观念,他们都必须适应一个新体系,才能攀上那株“常青藤”。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祝星月

  异路

  与十年前不一样,相比起那个时候在年级里不一定能考上本科而选择到境外高校念书的“极少数派”,近六七年开始,越来越多高中尖子生开始选择出国

  中国时间6月30日,中国大陆组织2013年第18次托福[微博]考试。尽管今年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一共在中国大陆投放出38场托福考试,但由于这是“中场检测”,所以每年这一时段的报考人数特别集中。

  王雨琳也选择了在这天进行第一次“练兵”。

  王雨琳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AP课程(以下简称“华附国际部AP课程”)的高一学生。虽然第一次与托福短兵相接,但她前一天晚上睡得很好,“不紧张,因为可以考很多次,不像高考那样一下子有就有,没就没”。

  一天下来,深深浅浅的题目没有把这位考场“初哥”吓倒,无论口语还是“考经”里最难的作文,王雨琳都发挥得很顺畅,她的终极目标是110分以上(注:托福满分是120分)。“这是申请大学必要指标,这次与目标有多大距离,还得等成绩出来了才知道。”

  像王雨琳这样年轻的面孔出现在托福考场上,对很多“老手”来说已经不稀奇。

  以华附国际部AP课程为例,该课程高二、高三班基本全部考过托福,而高一105名学生中80%已经“练兵”。该课程应届毕业生托福平均分为100分,最高分119分;SAT(学术能力测试之推理测验,美国各大学申请入学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平均分达到2000分(满分2400分)。

  王雨琳也是其中之一。以优异的小学毕业成绩进入省里数一数二的名校后,王雨琳依旧是重点班中的佼佼者。如果愿意,她完全可以获得保送生资格升读本校高中,像学长们那样,为成为广东省高考高分考生而继续不懈努力。

  但她不仅婉拒了学校的保送,而且也没有打算考华附本部高中,而是选择了有点“离经叛道”的华附国际部AP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由美国大学理事会主持,ETS组织出题和考试,是进入美国名校的有力保障。

  这一选择,意味着王雨琳放弃国内高考,甚至不学普通高中的课程,脱离国家主流的教育体系。

  初时,王雨琳的父母并不理解,不清楚做惯尖子生的女儿为什么会舍弃那些可能继续发生的“光环”。“我是真的疲惫了。”王雨琳说,“这里每天要面对许多作业,重复的练习,没有乐趣可言,我想换个环境,尝试一下国外的学习。”

  王雨琳的变化是受时代影响的。这一点在长期浸淫普通高中教学一线的严钦熙眼里毫无疑问。

  严钦熙目前担任中山大学[微博]附属中学副校长。与华附AP课程相比,中大附中是一所民办普通中学,所有在校学生必须按照国家教育大纲进行学习。即便如此,也不断有高中生考到国外高校,“一年比一年多,好学生的比例也越来越多”。

  以今年为例,该校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有136人,与这一届入学时160人相比,少了28人。“除了个别外来人员子女要回户籍所在地考试外,其他就是申请到国外念书的。”严钦熙说,最近几年,每年都有20多人在学校开具出国证明、高中成绩单等,去的地方主要是美国,少数人去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

  严钦熙认为,越来越多的好学生到境外高校念书已经可以用上“趋势”这个词,尽管他不赞同中学、特别是公办学校鼓励这些孩子在高中就走出国门,但他也认同,孩子或者家长[微博]选择到哪里读高校,其实是用脚投票,“每个学生有各自特点,他们在有所了解后寻找适合自己的路是值得肯定的。”

  梦想

  这群少年精英中,人人都有一个“常青藤”梦想,虽然明确知道过程有多么艰难,对手有多么高强,竞争有多么残酷,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

  “出去过才发现世界很不同。”以交换生身份在美国俄亥俄州读了一年高二后,龙子瞻就决定在美国申请读高三,“不复杂,换一种签证而已,但是与美国的大学会更近。”

  与王雨琳一样,龙子瞻也是顶着光环长大,在初中时进入了同一所名校,不同的是,他拿着AP课程入场券却最终选择升读本校高中,主要是“不舍得初中的一大班同学,而且当时没有非得出国读书的决心”。

  改变龙子瞻的是初中毕业后的美国游学。

  那次游学为时一个月,从美西走到美东,除了玩乐外,这群经过选拔的优秀准高中生参观了六所全美排名前50的高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是行程的第三站。

  古老的校园建筑、宏大的图书馆,还有那些极富戏剧性的大学“野史”,宾大一下子就把龙子瞻迷住了,“好有发狠博一下考进去的冲动”。

  龙子瞻从小就想去香港的大学读书,直到见到宾大时,他才下定了去美国、去宾大的决心。

  有了这个梦想后,龙子瞻开始不敢在平时考试中大意,“要考美国大学,这些都是GPA(平均绩点)”。没想到,机会却更早降临。从2006年4月开始在中国引入美国公立高中交换生项目的ISE基金会去年在广东选了12名学生,龙子瞻是其中之一。

  不需要死记硬背,数理逻辑简单,这让龙子瞻感觉自己更适应美国教育。于是,交换生项目即将结束时,他向5所私立高中递交了升读高三的留学申请,有3家给他offer。最后,他选择了纽约州一所知名私立高中。

  “两年的纯美国生活会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申请大学的时候文章可以写得更具体,更有感可发。”龙子瞻依旧心心念念宾大沃顿商学院[微博],但又觉得遥不可及,“虽然没有对中国学生有限制,但能进入这些常青藤学校的中国学生少之又少,都极其优秀。”

  去年与龙子瞻一起交换到美国的另外11名学生,还有2名与他一样留在美国读高三,其他9人全部回到国内,但却没有在学校上课了。

  所谓“没有回学校上课”,就是把学籍挂在原校,而到校外的“出国培训机构”上课,学习包括托福、SAT、个人陈述写作、申请学校准备资料等等攀上“常青藤”的必备要素。

  这已经是圈子里众所周知的“考经”。

  “我们学校一个年级20个班,但会把不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暗地里叫‘21班’。”龙子瞻笑着说,他们就是自习,然后“刷分”,每个人都起码考三四次托福,两三次SAT,不考到高分就不罢休,而且绝大部分会到校外参加强化式训练。

  “每个人寄出的资料都会有哈佛、耶鲁等‘极牛校’,为了让自己不后悔。”已经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大一的广东男孩陈磊告诉记者,当初他的SAT考了2160分,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因为他所面对的中国学生竞争者,有的是满分。

  陈磊从小喜欢戏剧,他最终从4所大学中选择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在纽约,他可以去百老汇零距离接触自己的梦想,哪怕“这里全美学习压力排名第一”。

  相比起来,黄虹就比陈磊更关注社会现实。现在华附AP课程读高一的她希望将来可以学统计,做一名精算师或者审计师。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