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构思文章的策略(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9日 10:51   新浪考试

  三、材料

  (一)概述

  申论的作答本质上是一门运用材料的科学,这是由于申论试题的本质特点——作答依据给定资料、所有的答案从给定资料中引申得出所决定的。

  一般文章的写作材料来源于自身积累和有目的性的查找,而申论作答所需的材料主要来源是给定资料。一般写作的材料运用要经过三道工序:取材(包括积累与查找)、选材、用料,而申论作答由于材料已经由试卷提供,只须经过两道工序:选材与用料就够了,相当于对给定资料进行二次编辑。给定资料只是作答所需材料的主要来源,并非唯一来源,主要依据给定资料,并不等于作答者无须或不能从给定的范围之外取材,更不等于作答者无须进行素材的积累,很多情况下给定资料不足以充分说明作答者的观点,这就要调动作答者自身的知识储备、素材资源以解决论证所需。申论作答的材料来源,应以给定资料为主,适当辅以作答者自身积累的资料。再现类问题的作答,不一定要运用给定范围以外的资料,论述、写作类试题,一定要运用自有材料。其中,可用的自有材料与给定资料在答案中的比例为15:85,按照形成文字数量计算,1200字的文章,由给定资料引申发挥的内容可达1020字,根据自有材料发挥的内容可占180字左右。

  申论的作答是建立在给定资料基础上的,运用给定资料的必要性无庸赘述。运用自有材料的必要性在于,是申论考试测评的潜在要求。申论考试目的在于测评应试者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主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作答中所运用的材料,是应试者知识与经验积累的丰厚程度的直接体现,也是主考者潜在的考察对象,要通过是否运用自己的材料、能否得体地运用自有材料,来考察应试者是否“胸中有物”,是否属于具有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的合格人才。是应试者提高作答质量的内在要求。给定资料由于是外部提供的,不是作答者自身所具备的,给定的观点和事实,对作答者通常较为陌生,理解不够透彻,运用起来不像自有材料那样得失随心、收放自如。适当使用自有材料,有助于观点的表述更清晰、表达更充分、论证更有力,使作答更加准确和流畅自如。适当得体地运用自己储备的资源,既可提高答案的质量,又切合于考试测评的要求,对申论考试的总体成绩具有加分效应。

  材料运用的前提是获取:一是搜集、查找、接触和取得材料,二是积累材料,三是记忆。只有通过上述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资料库,甚至经过一番整理工作,为各种素材分门别类、按性质和用途归类,才会既方便记忆,又便于利用。申论作答中,材料的获取由于给定资料的存在而可以极大地省略,重点在于材料运用,这个过程包含四个环节:一是阅读理解,即通过阅读,理解材料的内容,大致明确每种材料的性质——是理论性还是事实性资料,哪些材料是关于问题甲的,哪些是关于问题乙的,哪些是说明问题、陈述事件的,哪些是给问题定性、说明其原因、影响和后果的,哪些又是蕴藏对策的;二是比较判断,在不同资料之间进行比较,判断主从、本意与引申、事实与结论、实证与诠释等关系,着重判断材料可用与不可用,对不可用包括起干扰作用的资料,就不再注目或少注目,集中精力发掘利用可用资料;三是选取,从各项可用的资料中择取利用价值最大、最能说明问题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与试题的对应关系,决定作答哪一题用哪一条或几条资料,每条材料用多少语句;四是具体运用,把经过筛选后准备利用的材料,根据作答立意需要,分别进行裁剪切割、打散重组、融会贯通、提炼再造,铺衍成文,形成相应形式的答案。这里着重谈谈材料的具体运用。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有的文章都要用到材料,语言就是文章大厦最基本的建筑材料。通常议论文写作的材料主要是指论据,申论作答的材料,既不像“语言素材”那样宽泛,也不限于“论据”那么狭窄。申论试题的基本样式有再现类、论述类、作文类三类。再现类试题中,对给定资料内容的复述,如概括要点、概述正、反双方观点。“资料的内容”本身就属于需要运用的材料,作答要借用资料来说话,一般只需要对资料内容进行分类判断和总结概括,不需要加入作答者自有的材料;论述题,主要依靠给定资料提供的信息说明、阐释或论证资料中反映的问题,一般无须加入自有材料,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少量的自有材料,占本题答案的字数总量在10%以下;作文类,有着相对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所需材料既有给定资料内容,也包括自行获取和积累的材料,自有材料在全部运用材料中的比例放宽到15%。

  自有材料与给定资料本质都是写作素材,具体内容是大体一致的,如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片断、领导人著述与讲话、当事人讲话、文章论点、舆论分析、民意调查、格言警句、诗文名篇、法律条款、政策、文件、事例、数据、经验做法等。给定资料所包含的,在作答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中也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但自有材料由于来源的广泛性、积累的长期性、选择的自由性,其内容范围要远比给定资料要大。作答运用的材料内容按其最基本性质,分为理论性与事实性两种,即观点与事实。基本作用则有三种:围绕所要论述的客观事物,对事物的状态进行陈述说明、对事物原理进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常认为事物状态的说明是事实性材料的任务,解释原理(包括原因、影响)、提出对策则需要理论性材料,在作答实践中不可墨守这一定式,按照前章对给定资料的分析,为事物定性也需要理论资料,事物的分析和对策也可从经验事实性材料中提取。凡是可以对应题目要求的资料,不管是理论性的,还是事实性的,均可利用。

  材料运用的关键环节是选和用,其中选又是基础,选准、选好材料,作答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运用只是将选材的眼光和用心化为现实。

  (二)选材的基本原则:

  一是准。无论作答哪一种试题,所用的材料都必须能够说明问题、证明观点,准确解答题目。如归纳要点或摘要,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给定资料各项成分中首要的要素,如果运用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对象的要点;如果论述题要求说明原因,所运用的材料却只能表明现象、证明后果和影响;如果作文题要求论述一地经济、文化建设问题,所运用的资料说明的却是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则材料选择和运用就没有达到准确对应题目这一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精。议论文取材贵精炼,力求用最少的材料说明问题、表达观点,以突出主旨。取材务精,这既是数量要求,又是质量要求,只有尽可能少的材料,才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于为别人了解,做到要点突出。所用的材料必须能说明问题,对作答有效,否则无论材料多少都不能实现作答目的。取材精炼,要求材料要典型,要通过比较进行取舍,在各种反映事实、说明问题的资料中,选取说明问题最有力、解答试题最有效、最管用的材料,而舍弃一般性材料。例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古代重义轻利思想、现代道德义务观都可说明“证人应当履行作证义务”,但由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党和政府的倡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与试题的关联最紧密,应优先选择“荣辱观”角度的相关材料,证明“应当作证”的必要性。取材精炼,要以符合质量要求为前提,以质量要求统驭材料数量的取舍,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同一论述对象,所运用的材料以一至两条为宜,最多不超过三条,包括举证事实、引证定理名言和权威观点,如果例举人名、书名、地点、实例四项以上,就有堆砌之嫌。

  三是当。材料运用要恰当,对应文体、作答要求要适当,切合申论作答展开论述的语境。如果是再现、论述等简答题,选用材料要注意紧凑、扎实,除直接体现作答要求的内容外,不许加入与题旨无关的材料;作文类试题,如要写作公文体裁,要注意材料的客观性、取材范围的限制性,应客观引述给定资料中的相关部分,不能进行文学化的加工和表述,给定资料以外的材料,应根据公文特点,从现行文件、法律和领导人论述中选用,一般不能引用谚语格言和文学篇章。如果是文体不限,或笼统地要求写作议论文,取材来源可适当广泛,但也必须把握客观、严谨、规范的基本要求。此外,选材得体恰当还有一层意义,即说明问题要适度,不可选用过激观点、敏感事例;材料铺陈要适量、详略得当,根据作答要求和章法安排的实际需要来取舍材料。要求归纳问题并分析的试题,就应主要选取问题性材料,如当前大学生就业取向存在哪些的问题,只能就问题论问题。问题与成绩并存的文章,应以正面典型材料为主,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主要介绍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人才、创新、环保等问题或挑战只是附带地点到;对策论述性文章,应以对策性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做法为主,如证人保护工作现状存在的不足、加强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只是一个入题,引出“加强证人保护制度建设”的正题后,材料的主要部分应围绕这一中心,列举和归纳国内外可作为对策借鉴的经验做法。

  四是新。材料要新颖,“前人所已言,众人所易知”,别人已经说过的、读者可能想到的,平淡无奇、起不到振聋发聩效果的,不要采用;“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善于从平淡中发掘出新奇,避免使用常见易知的材料,别人所忽略、所不掌握的材料,就要采用。前述申论作答的材料来源主要是给定资料,也就是说,所有应试者面对的材料是一样的,如何在材料的占有和运用上获取优势?途径有三种:第一,材料的储备自成一家。这是就自有材料而言,除了作答申论有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外,在建立作答依据的资料储备时,要注意材料的独特性,见人所未见、存人所不存,达到人无我有、自成一家。储备材料的“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时效性,要优先储备最近发生的典型事例、典型言论,即新鲜出炉的材料。第二,材料的选取独具慧眼。无论对给定资料,还是自有资料,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一个不同寻常、不同于他人的角度切入,以带有个人特色的标准进行取舍。客观存在的材料是同样的,不同的是选材眼光和标准。判断一条材料是否独特的标准是什么呢?主要是材料的采用机率。机率高、人人都可能采用的,就是普通材料;机率低、一般人没有注意、不太可能采用的,就属于独特材料。按照这一标准,对材料进行判断,材料的利用价值及特征突出,被采用的机率高、别人很可能采用的,我就不用;材料的外部特征不明显、利用价值较为隐蔽,被采用的机率低、别人可能不用的,我就用,避免人云亦云。第三,材料的运用独辟蹊径。在材料的用法上力求创新,针对同一件事,用以说明道理的材料是新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和言论,如用2008年2月长春空军院校教官在超市抓小偷被砍伤,受助女士不露面导致英雄精神受伤害、见义勇为的行为无法认定,证明感恩是必要的,材料没有人用过,自然会出新意;材料是旧的,用法新,也能给人以新意;材料是相同的,用法不同,效果也不同,如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借意再造,都可使材料产生出新意。例如,证人作证与不作证(同样的正反两方面材料,如守法与不守法、诚信与不诚信、重视环保与不重视环保)如果采取线性思维,对一条事例材料也好、观点材料也好,只是直接征引抄录,那么人人作答的结果可能都差不多,因为原文的引述不存在差异的空间,但如果采用超常规思维,把材料放在一个对立的语境中,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引一句正面材料,再引一句反面材料与它相对,不同寻常的效果就出来了。材料是客观的,每个作答者利用的机会是均等的,在材料储备上求“新”,就可先天胜人一筹;在选材角度上求“新”,可获取相对于中规中矩者的比较优势;在材料的用法上求“新”,将具体实现同样的材料、不同凡响的效果,从而占有更大的胜算。

  五是平。“平”与“新”相对,即所用材料要平实,不冷僻、不生硬、不怪诞、不刻意造作,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而不会使阅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反感、理智上的质疑。平实与新颖是一对矛盾,但只要统一到“从平淡中发掘新奇”这一个大原则下,两者就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完成“证明论题”的任务。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即作者的经验、阅历是写作取材不可逾越的门槛,因“人能言所知,不能言其所不知”(《姜斋诗话》)。写作取材要受制于主体的知识储备,同样原理,阅读者的理解也要受制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所决定的认识水平。申论作答的选材,不能选用作答者自己不熟悉、没有确切把握的材料,这样写不好也写不流畅,以己昏昏难以使人昭昭;也不能超越阅读者的认识水平,选用他们所不熟悉、不理解的材料,更不能以材料喧宾夺主、掩盖主题,这样必定失分。所谓新颖,应从普通水平的读者都能理解、作答者自身所经常接触、牢固记忆并确切把握其含义的“平凡”材料中取材,通过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运用方法来实现不同凡响的效果。

  (三)材料的基本用法

  材料的用法,可用一个词来概括——熔裁。熔裁的立足点本来是融会贯通,即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用途之后,根据题意进行重新整合;但实际上,申论的题型不一,对应具体材料的用法也就各异。应结合题型、题意及上述选材原则,确定适当的材料运用方法。其中:

  1.直接引述法。适于各种题型,再现资料内容以此种方法居多,如摘要、概述、标注关键词并做释义等,题目注明“不得摘抄原文”者除外;论述题和作文都有必要直接引述文章作者或讲话人观点,以及经典名句、法律条文等,借用现成的话说出作者想说的话。这就是议论文常用方法引用论据,而申论还有另一种直接引用情况:在题目没有注明“不可引用原文”的前提下,可摘抄给定资料中内容扎实、对证明观点有无可替代作用的语句,摘抄比例不超过全文字数10%。例如2008年山东省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3有这样一段话: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远鲜亮。一个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的社会是多么让人失望啊!

  此段对于说明感恩的必要性、不怀感恩之心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了俗语和比喻,生动而有表现力,有一定文学色彩,语句严整,几乎没有瑕疵。如果需要在文中表达与之相同的观点,那么直接引用这段话是必要也是可行的,略作变动且字数不超过全文10%即可。

  这里要说明材料的虚实,一般认为虚指理性判断,实为经验事实,这是不确切的.议论文写作材料虚实的判断,应主要根据材料对证明论点的作用,能直接证明论点的材料为实,不能直接证明论点,起连接上下文、抒情以增加感染力等作用的材料为虚。直接引述,可以是引实的材料,也可以引虚的材料,调节节奏、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如上引“感恩”材料,是虚实两种作用兼备的,是以虚的抒情方式表达实的观点。一般而言,虚的材料引用篇幅要少于实的材料,应视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进行把握。

  2.意义复述法。对多个材料进行内容的概括,对字数较多的材料用少量文字进行摘要,对材料反映的事实、观点,依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于原文的语言进行复述,是一种间接的利用材料的方法。首先要理解材料的意义,进而融会贯通,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角度、语言重新叙述,适合于各种题型,也要视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3.借意再造法。适于作文题,是借用资料原文的意义,从原文词句中抽出其精神,以不同于原文的形式造出新的词句,而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义。这是与原文形异而实同,在意义上可以有小的出入,而大意则要一致。

  4.裁剪拼贴法。适于论述、作文题,对材料进行形式上——即语言文字的剪切、分割,在个体的、微观的状态下,如一个句子或一句中的一个部分,材料仍然保持原貌,但整体上看,对原文作了变动,已不同于原文。从甲材料中摘取一句话或一个例子、一个观点,从乙材料中摘取部分实例、观点或只言片语,拼贴组合成“新的”材料,写入答案中用以证明论点。

  打散重组法。适于论述、作文题,是一种局部保持材料原貌,将其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法。如把一条材料中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数据分解为经济实力、地方财力、区域平衡、居民收入、社会建设、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等多个方面,每一方面分别引用相关指标;再如把散布于不同材料之中的经济发展成就指数搜集归纳起来,集中阐述,两种重组方法,均以“需要论述的某一方面”为轴心。

  (四)选材注意事项

  运用材料要注意:

  1.材料的有效性。所用材料要能证明论点,并且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为做到这点,必须正确处理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围绕所要说明的问题、作答的任务选用材料。如俄罗斯一家公共汽车公司,在列宁生日期间推出纪念性服务,凭苏联时代旧卢布可免费乘车,这条材料用于说明列宁在一部分人心目中仍有地位是有效的,要说明全体俄罗斯人怀念列宁、心向苏联时代甚至要求恢复苏联体制就不够有效了,材料无法支撑这种观点。同时,完整介绍材料的来源也很必要,应具体到人名、地名、书名、机构名称甚至时间、场合、头衔,证明可靠性,显示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如引用一句话,要交代是谁说的,他的身份、头衔是什么,应为具体确指,而不能笼统泛指,“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著名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条规定”、“中央电视台调查”,这样较为完整的介绍较有说服力;只有观点没有来源、或来源不详,如“专家指出”、“有评论认为”、“据调查结果”,类似表述由于没有揭示来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也就缺乏说服力,不足以充分证明观点。材料的有效性是做到选材与用料准确的基础。

  2.材料的典型性。要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材料,是做到“材料精炼”要求的基础条件。

  3.材料的恰当性。必须细审题意、明辨体裁,使材料切合语境、适当得体、恰如其分、详略得当。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