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知识大盘点: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4日 23:39   新浪考试

(十四)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1.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

  (2)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

  (3)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政治

  (1)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理。

  (2)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3)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十五)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1.历史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1937年秋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4)1945年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5)1956年秋,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

  (6)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7)1982年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10)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2.政治

  (1)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表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因而不能担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责任。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领导地位的确立,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正确选择。

  (2)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说明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3)在不同时期,党结合国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体现党的政治领导。党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纲领、路线和国家法律、政策,并自觉地贯彻执行,这是党的思想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保证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付诸实施,并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这体现党的组织领导。

  (4)在新的形势下,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精神面貌,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六)整风运动

  1.历史

  (1)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达到了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当时整风、反“右”都是必要的。然而,党中央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斗争扩大化了。这就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3)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政冶

  (1)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党的两次整风运动。

  (2)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走向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反“右”,又要防“左”,当前主要是防止“左”的错误。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联系时事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十七)党史上重大挫折及其纠正

  1.历史

  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工作曾出现多次挫折和失误,但是我们党总是能实事求是地不断纠正失误,使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始终保持前进的总趋势。

  (1)1923年初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说明在革命力量小的情况下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改变工人阶级孤军奋战的局面。同年召开中共三大,制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2)1927年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1958年中央提出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庐山会议,错误地开展对彭德怀等人的批斗,“左”倾错误进一步扩大。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反右倾”运动的错误。

  (5)1966年夏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对刘少奇同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71年党中央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1980年中央为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

  2.政治

  (1)历史上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纠正错误和总结经验教训,并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失误。表明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经得起胜利与挫折的,是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的坚强的党。

  (2)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党的失误:每次失误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新起点。党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成熟,不断地提高其领导和执政水平。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正确看待党的失误和成绩。失误在共产党80年的革命、建设的斗争中总体来说是次要的,决不能以偏概全,以此来削弱或否定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

  1.历史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经济开始由封建自然经济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地瓜分世界,抢占世界市场,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最终形成。

  (2)洋务企业: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政令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因此军事工业是历史上封建官办企业的延续,而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3)民用工业有私人投资、有新式工人和劳资关系,但又受封建官僚制度的束缚,因而包含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企业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中国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见专题十九)。

  (5)中国官僚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垄断工业,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商业上实行专卖,并独占全国金融,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期间,军费激增,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没收,归国家所有,建立了国营经济。

  (6)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经济活动:1927年决定开展土地革命。1931年制定“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路线,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耕者有其田”制度。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政治

  (1)纵观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代表着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民族革命的经济基础。

  (2)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及活动,充分说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经济建设。

  (3)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表明:只有获得国家的独立,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才能够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才能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艰巨任务。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