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知识大盘点:两次世界大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4日 23:39   新浪考试

(二十九)两次世界大战

  1.历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帝国主义国家三对矛盾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②美国参战的原因:战争接近尾声,为捞取战利品,害怕其他参战国像俄国一样发生革命。美国以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为借口参加一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固有的矛盾,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及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英法执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②二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英法宣战后并未对德军发起进攻,导致波兰灭亡。苏联从自身安全利益考虑,建立“东方战线”。

  ③二战发展: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西欧诸国,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成功撤退。意军参战。法国投降。

  ④二战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后,美军参战。

  ⑤美国逐步参战:参战原因是法西斯侵略威胁美国利益,美国逐步改变“中立”姿态,援助英国;1941年美国参加大西洋会晤,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美英援助苏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直接参战。

  ⑥二战转折的四次战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推动整个战争转折;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日本由进攻转为防御;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1943年北非德军投降;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德国受到东西夹击。

  ⑦四大国际会议:1943年11月召开开罗会议,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1943年12月召开德黑兰会议,提出英美苏要协同作战;1945年2月召开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1945年7月召开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⑧二战的胜利: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其残余势力顽抗到1945年。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⑨二战的影响: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空前的苦难;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客观上推动了科技进步。

  2.政治

  联系两次世界大战及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对人类留下哪些启迪?怎样才能维护当今世界和平?中国对世界和平问题的原则和立场是什么?当今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世界和平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地理

  交战双方各是哪些国家?明确其地理位置及相关国家的概况。中立国有哪些?

(三十)美国对外政策

  1.历史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对外扩张、谋求霸权为主要特征。

  (1)美国的扩张政策:美国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扬言,美国的领土是“预先注定”要扩展到整个北美的。1823年美国总统提出“门罗主义”,公开表明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意向,反映了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叫嚷必须以武力为外交后盾,即推行“大棒政策”。为在中国获得与其他列强相同的权益,提出要求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1889年美国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骗性口号,并倡导建立泛美联盟,推行“泛美主义”,实质上把美洲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金元外交”,它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手段。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的企图”,即“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向全球扩张的宣言书,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2)美国的中立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推行“中立政策”,同交战各国做生意,大发战争财。大战接近尾声时,为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就放弃“中立”,对德宣战。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及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入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美国继续推行中立政策,这就混淆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二战期间,修改《中立法》,加强了对英国、苏联、中国的援助。

  (3)美国参加和发动的战争:1898年掀起美西战争。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对华战争。1917年4月,对德宣战,参加一战。1941年12月美国对日本宣战,参加二战。1950年-1953年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20世纪60年代到1973年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1991年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

  2.政治

  (1)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析认识“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泛美主义”“金元外交”。“大棒政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重要政策,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美国历史上的中立政策。

  (3)美国对外推行的扩张、霸权政策是由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

  (4)当今世界,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美国妄图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受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反对和抵制。

(三十一)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1.国际矛盾冲突焦点的演变

  (1)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总体特征是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

  ②1652年-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③18世纪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总体特征是列强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②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

  (3)19世纪晚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断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超过英国,且将“大陆政策”改为“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到20世纪初,最终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终于导致一战的爆发。

  (4)1919年-1945年的总体特征先是从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从英美矛盾到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美矛盾成为战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5)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势发展,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2.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1)第一时期:16世纪至一战

  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②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国际关系围绕着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展开。英俄普奥四国先后进行了多次战争,欧洲大陆的霸权几易其主。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进行,使法国建立起绝对的欧洲大陆的霸权。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帝国后,俄国逐渐成为“欧洲宪兵”,一度成为霸主。随着俄国势力的不断扩张,英法与俄国的矛盾日益加剧,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法国重新夺回欧洲大陆的霸权。为了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法国竭力阻挠德、意统一,但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打败,实力严重受损,只能将霸主地位让给完成统一大业的德国。

  ③19世纪晚期至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之间围绕着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愈演愈烈的斗争,终于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战后初期的激烈动荡转为20年代的相对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又打破了这一相对和平,使世界重新走向战争。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②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

  ①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

  ②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3.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⑤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④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