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招生“互掐”还暴露了什么

2015年06月30日10:31  新华网     收藏本文     
北大清华招生“互掐”北大清华招生“互掐”

  每年高招,各大名校争取优秀生源都是常态,但6月28日清晨,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公然在微博开撕,互相指责对方不正当抢生源,包括电话“骚扰”文理科前十报考学生、称对方“欺骗”,以及“拿钱诱惑”等等,引来网友围观。然而不到三个小时,双方上述微博悉数删除。微博虽然删除了,但此事引发的网民热议仍在继续。

  “互掐”暴露信息管理乱象

  我国高考[微博]考生成绩等信息管理乱象,才是北大和清华招生“互掐”背后暴露的最大问题。在此之前,就有两条新闻十分引人关注:一条是重庆高考查分系统尚未开启,正在成都游玩的文科第一名刘楠枫就接到了北京大学[微博]在渝招生负责人的报喜电话(6月25日《重庆晚报》);另一条是广东高考放榜前,全省文理科排名前10名的高分生就已经陆续收到了报喜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素不相识的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微博]招生办[微博]负责人的声音( 6月26日《 羊城晚报》)。按理说,在高考成绩发榜前,考生成绩等信息应该保密。而北大和清华却均在发榜前就已取得高分考生成绩等信息,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蹊跷。

  另外,考生成绩优劣暂且不论,他们的住址、电话等信息也应当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事实上,近些年呼吁将高考考生成绩等信息作为个人隐私保护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教育部印发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只是规定“考生情况等考试信息以及未授权公布的考试信息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但此“秘密事项”能向谁公布,《 规定》语焉不详。北大和清华之所以在发榜前获得各地高分考生成绩和电话等信息,问题就出在信息管理上。

  因此,要加强对考生隐私的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既可从根本上杜绝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互掐”, 保障考生自主选择高校的权利;也防止了炒作“状元”,单纯依据高考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师之弊,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纪卓瑶)

  “掐尖”让高校露出功利嘴脸

  其实“掐尖”早已成为每年生源大战的关键词。形形色色的大手笔,比如巨额奖学金之类,让人见惯不怪。当然,学校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因为羊毛终究还是出在羊身上的。

  或许,重奖以及优惠录取政策固然能挖来尖子生,甚至有可能把所有的状元“一网打尽”。但是,尖子生就真的值这个价么?高分考生乃至高考状元才中学毕业,只是在一场考试中拔尖而已。过分的“优惠”,会让他们失去平常心,乃至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不利于成长。这已有许多前车之鉴。显然,给高分考生一个正常的教育和培养环境,才能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发挥。

  舆论抨击高校人文精神缺失,称如今已经很难感受到昔日骄人傲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确实,当你与享受重奖和优惠的学子同为校友,时时感受着金钱与考分如此赤裸裸的密切挂钩,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思想与精神?

  固然,开出种种诱人的优惠与奖励,争抢优质生源,可以借此大大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可能在保证办学质量上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际上,在很多高中、初中、小学招生中此类做法早已屡见不鲜。但是,无论如何,掐尖应该适可而止了,如此“优惠”上的拼比,显然将更加放大其负面效应。且不说“掐尖”引发的“掐架”让高校斯文扫地,问题更在于如此“掐尖”将干扰公平的招生秩序,而引向无序竞争。说到底,所谓“掐尖”,有辱斯文,有损形象,而更让人忧虑的是,自己如此功利,又会将学生引向何方?(钱夙伟)

文章关键词: 北大清华抢生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