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谈下录取率。这可能大家更关心的问题,这是12、13年美国这些名牌大学的录取率,大家可以看到,录取率呈一个下降的趋势。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和一个数据。
我的一个美国同事,是一个大学的校长,他女儿15岁,明年要申请斯坦福,他就带她去参观斯坦福大学,这轮大概有500个竞争者,报名的学生都有可能是未来斯坦福的学生。回来他非常高兴地跟我讲,500个人的名字全看了一遍,有300个人是西班牙姓的,因为她是西班牙背景的——剩下有200个人跟他竞争,不幸的是其中有14个姓陈的——这是个很重要的情况。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重要呢?美国的学校,无论大学、高中,还是初中,招生录取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按学生的来源设定一定的标准,比如说,哈佛大学在50个州每个州里面均对学生有一定的比例——希望招到的百分之多少的是黑人,百分之多少的是白人等等;每个大学的数量不一,但通常国际生会控制在5%到10%左右,这还是最佳环境的情况。可想而知,如果申请斯坦福大学的500个人里面只有14个姓陈的,意味着对中国学生的竞争是非常非常残酷的。哈佛2013年的申请人数是3万多人,录取2千多人,斯坦福是3万8千人录取2千2百人,实际上中国学生面临的是比录取率还要窄很多很多的情况。
再分享一个数据。2013年我们大概接到了5千份申请,今年的肯定过1万份申请,这个可能也不惊讶。惊讶的是什么呢?我们体系内的十几所比较顶尖的学校,它们的录取率已经低于大学了,具体说到1月份的时候我们有些学校已经有150个学生参加过这一所学校的面试的情况了,而这个学校开放的名额只有10个。如果这个学校懂得中国市场,会理解旺季还没有到来,还会有更多的学生申请,所以它会不断地拒掉一定百分比的申请人,因为它知道这个季节可能会有600个人申请,600个人申请最后只有10个人录取——可见,进入到美国一所高端高中,已经比进入哈佛或者斯坦福这样的名牌大学更困难了。
今天我还带了一个数据过来,这是我们去年在国务院拿到的数据,从没向媒体公布过。大家可以看到,各国14岁至18岁的有美国F1签证的学生、在美国在读的学生——蓝色的部分是2011年的,红色的部分是2012年的——中国明显是数量最多的高中生的来源国家。
刚刚Steve提到一点——我希望大家会后有机会跟他交流,因为他代表美国前2%的高中和初中,这些学校绝大多数属于塔尖上的学校——我们一直讨论,难度上我们一直在说,绝大多数大家能得到一个非常有效、非常友好的教育,其实在第二个框框里。第一个框框里边可能有很多所大学,为什么第一个框框里面有这么多大学?哈佛2012年录取了6个持中国护照的学生,2013年录取了9个,可能10所、20十所这样的大学加起来也不过几十人而已,所以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下边这三种情况。怎样选择一个好的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刚刚Steve讲美国有1千所左右好的大学,可能他宽容了点,我认为美国至少有5百所好的大学,虽然我们不负责大学,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永远对着塔尖上的学校冲刺,离开那些学校可能就不知道还有哪能去了,去哪都无所谓。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跟我们绝大多数人相关的是第二部分。
让我们讨论一下Steve说的怎么才能做一个正确的决定,我们讨论一下大家都面临什么样的决定。首先,我们相信所有的家庭,现在没有的话,可能以前至少在某个时间考虑过是去还是不去,是不是要把孩子送去。我的答案是肯定要去。为什么呢?就我个人及周围人的经历,如果不是我当时那么早出的国,可能现在我会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就以我这么多年接触的人的经验来讲,我也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出了国之后过了5年、10年,跟我说当时自己出国后悔了的,听到的绝大多数人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至少我当时是出来了,这么选择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留学[微博]还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能最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得到一个好的有效教育的捷径选择。以前留学回来的人可能当上国家总理,上世纪90年代回来的人中有一部分已经有了一定事业上、生活上的优势;现在留学已经非常主流了。什么叫主流?主流就是说,我可能对留学不感兴趣,但是我每天能接触很多关于留学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已经无处不在了。
我跟Steve也经常去其他国家的各个学校考察当地教育部和顶级学校在做什么,可以断定,绝大多数世界上的顶尖学府,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如果你的学校没有提供一个高密度与其他文化接触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甚至有些学校为此已经在研究一些认证方法,让学生只有在成长过程中每几年换一个国家,才能得到一个更高级的国际性教育的认证,我相信这个方法以后也会更加普及,成为主流。不妨说得更狠一点,现在或者今后几年,如果你的简历上没有在多个国家呆过的经历,那就是一种硬伤。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时间去。以我非常主观的判断,我认为初二去最好。可能你会说我什么都说自己就是最幸运的,可真的为什么初二最好呢?有几个客观的判断,我见过后悔晚去的,我见过后悔去早的,新浪也做过活动,家长[微博]反映说我的小孩去的太早了,会把中国核心的东西忘了。请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的意思不是说美国的教育一定比中国的教育好,我的意思是一定要在两个地方,不管是美国、西班牙、日本还是哪里,最好是两个反差非常大的地方获得教育,这很必要,虽然现在可能还不特别明显。为什么去太早不好,例如小学的时候,我认为先了解好一些中国的文化,交一些中国的朋友,当初二、初三走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可能跟你一辈子,对你有很多的影响;再说现在已有很发达的通讯软件,如微信什么的——这样中国这部分就保留了。为什么不要更晚走?因为你想真正进入的美国大学、像Steve讲的那些美国大学,它们更倾向于在美国本土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因为它知道你能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你能适应这个国家的语言,你能适应这个国家的教育机制,所以说它青睐的绝大多数选择比例都是从美国学生里边选的,包括每年从我们的学校体系内毕业的中国学生,得到常春藤大学认可的比例非常高。
怎么进入美国的大学?最后两年你的成绩已经没法改了。很多家长打电话给我,Tony Wang,我的孩子要考好一点的大学,你能帮我策划一下吗?我问孩子几年级了?孩子12年级了。那我什么都帮不了你。你想帮你的孩子进入一个好大学,大学看的是你10、11、12年级的成绩;大学看的是你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大学看的是你有什么样的文化交流的阅历;大学甚至会看你有没有转过学——大家可能不知道,很多中国家长总在选学校,这个学校比那个学校强,这个学校好一点,今年在这个学校学一年再转到那个学校,而大学看学生就像公司看人一样,是最不希望看到你“转”的。所以很多我们的当时去的比较基础学校的学生,反倒经过了几年培养,得到了非常好的像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尼尔学校的认可,正因他们非常稳定地在一个学校交到了朋友,获得了成功,大学认为这是在我们大学获得成功的人。而当你高一、高二才去的话,你想在很短时间学到语言、拿到成绩单,已经晚了,你至少需要两年的准备。
去哪儿?这个跟我个人的经历不太一样,我认为你应该去美国。当时我在加拿大接受教育,也了解世界的排名,我曾认为加拿大跟美国的教育是最接近的,英国排第三,美国、加拿大其实差不多的。现在我觉得只说对了一半,我认为加拿大的教育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教育,从整个对人才、品性的培养,所有课程、课外活动的内容,对人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的组建,等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后于美国——加拿大我认为是一个远远落后于美国,但遥遥领先于中国的世界教育第二好的国家——这是我接受教育的加拿大。
最好的一定是美国,不得不承认大家看新闻说美国有枪击事件、经济危机怎样怎样的,但没有人争议的是美国是世界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的核心,也是所有这些领域的一个领导者,你在刚刚Steve的这么大的地图上能得到所有的一切,你能得到最领先的事情,你能接触到世界最前进的思想者,而我接触的英国、爱尔兰等比较起来其实差得还是比较多的,包括我有很多加拿大的朋友,因为某种原因去了英国及其他国家,包括我们也接受英国的留学生或者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孩子们,我跟他们接触很多,其实我觉得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去了之后。我刚才提到了一个金字塔塔尖的形状,除非你是认为一个竞争由你自己击败99.7%的选手这个事情非常过瘾,你要接触好的教育没有必要选择塔尖的学校,你可以选择能更有效地满足你的学习目的的学校。不管怎么说哈佛都是非常好的学校,但如果你不是那幸运的6个人,你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我认为选择塔尖的第二好就够好了。但是有非常重要的五件事我觉得你留学的时候一定要完成。第一,你要得到一个被认可的教育。什么叫被认可的教育?一种是普通的教育,可能是大型的州立大学,包括社区大学、野鸡大学,我觉得你没有到美国学习这些东西的必要,但是有其他的好处,你的选择一定要避免无效的教育,刚刚Steve说4千所大学有1千多所好的,那3千所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你没有去哈佛,觉得去一个烂的学校无所谓,你的选择才刚刚开始。
跟大家再说一些事。2011年以前的任何时候,没有任何老外能在任何中国机场听懂机场广播在说什么,2008年以前没有任何电视台上的广播员能让一个白人坐在那非常清晰地听得懂在讲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情——我原来经常带这种朋友玩,大家在机场听完以后非常麻木,我去哪里?或者看电视,里面在讲什么,你能不能给我翻译一下?其实说的都是英文,但是因为中国真正懂英文、真正能有效用英文交流的人是微乎其微的,我知道有一个数据95%的人学英文,5%的人能真正用得上。我打赌绝对不到5%的人能够有效地用英文交流,不是说我能说清楚我在什么什么大学毕业就OK了,这不叫有效的英文交流,有效的英文交流是能够通过很少的字达到非常理性或者感性的交流。这个东西是我们最近这两年比较留学后的一个说法。根据哈佛、斯坦福大学出的报告,非常主流的说法是,想要真正了解一个文化,你需要7年的高密度接触。我认识的有些朋友,去英国呆了10年都不会说英文。我在加拿大的时候,我们7个中国家庭住在一个很小很小的房子里,来自广州的老夫妻俩房主住了30年了,还不会用英文说电费、电话费,我说怎么在一个国家呆了30年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们说一直住在唐人街,所有人都用中文,为什么要学英文呢。可能很多学生忽略了,你选择的地方有非常舒适的中文生活环境,你在那边呆3年、4年,并没有学好语言、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你一定要高密度地跟当地人接触,交朋友等等。
第四样事情。你一定要参加当地的活动,包括当地所有的校内的、课后的,老师的补习,跟老师的接触,甚至社区组织的活动等,这是中国人非常忽视的。我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去那边,每天学习到凌晨3点,非常自豪地说昨天晚上我睡了2个小时,今天怎么样怎么样,有些时候很难把他们从宿舍楼里拽出来去参加课外活动。现在我们体系内的学校基本上都要求百分之百的国际生参加至少一年的活动、一个季节性的活动,三年会给一定的鼓励,因为大学一定看重这个。你一个人来到哈佛的图书馆,每天学习到三四点的状态,大学是不希望看到的。大学希望哪怕你是一个敢问问题、敢冒险、敢犯错误的人,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参加活动来进行。
第五样事情。我最后要讲的是,一定要找一个就业的机会。这个就业的机会不仅仅是你大学的时候能接触一下好的东西,其实是给你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文化下接受教育。其实教育人才培养后总有一天你要工作,教育分两部分,一个是学校里的,一个是社会上的,你如果用7年的时间得到一半,可以用另外的时间两部分都得到。觉得不想在中国呆了,然后就走了,很可惜。我和很多开公司的朋友聊过,有实习经历可能是任何一个留学毕业生单独一项最佳的东西,如果看你在美国某某银行,抑或哪怕是一个基层的白领公司工作过一年或者实习过半年,甚至工作过两年,都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说服力的东西,因为就像学校一样,我知道你能在这个体系下生存,这是我给大家提的第五点建议。
谢谢大家!
听众:大家问的都是分数,我想问人生的问题,比如我的孩子初二出去到美国没问题,但是初中、高中都面临青春期、爱情、交友、人生价值观、未来路怎么走这些事。我如果不在那陪他去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小的孩子怎么解决人生未来这么多问题?你们这么早出去了能不能用自己的经验随便举个例子告诉我,你当时碰到的最难过的情绪,你怎么克服?
Tony Wang:我就不讲我最难过的经历了(笑)。可能我的答案是比较极端或者可能难以入耳一点,我认为总有一天他(她)要学会自己去判断这些东西,他不可能参加每个排队、每个约会都在旁边拿着笔记本,面试男友或者女友——我们家长可能都想这么做,但是总有一天要自己去判断这些东西,这个过程是没有家长参与的。所以我们能为他(她)做的,就是做一些相对正面的引导,比如说找一些比较正面的榜样性的人物,可以给他(她)讲一些怎么正面地面对爱情或者异性的事情,真正可能需要自己在一个安全环境下的尝试才能去理解,所以能做的最多的就是什么也不要做,因为总有一天他(她)要面对这一关的。
听众:刚才这几位嘉宾向我们介绍了选择美国的高中,我想问一下,如果我们选择寄宿家庭的话,这些家庭是不是我们可以面试他们,有一些沟通,有一些选择啊?
Tony Wang:寄宿家庭,像专门为学生申请的机构可能更能满足这种。我相信可能会有人帮你选择,专门做这种服务的公司可以帮你多比较一些,但我们现在有2千多个学生在美国,今年还会有2千多个新学生,加起来大概会有4千个学生,有的学校能满足,每个学生能提供3个寄宿家庭,但是有的能提供1.2个寄宿家庭。假如你要换,或者问我能不能换,要看下这个家庭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发展到像一些行业或者公司那样能做到的像列表一样的——我要面试这3个人,面试到这个程度,现在还没有那么发达,但是我相信今后一两年就能出现,我们也在做这样的学校。
编者按:
TonyWang:
Tony Wang是Three—W International的总裁,前不久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4年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是克林顿基金会(CGI)合作伙伴中最年轻的中国企业家,是第一个把美国优质教育批量介绍给中国学生的人。
Three—W International:
Three—W International是北美知名的院校国际教育项目服务机构,是美国超过170所中学及大学的联盟体系(国内称为北美高中)的国际生运营组织。Three—W International拥有国家级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克林顿基金会的成员,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NCEA(美国天主教教育联盟,世界最大的教育组织机构,旗下拥有美国有1万所中小学的机构组织)的白金级战略合作伙伴,是5个唯一得到认可的公司。
新浪教育现面向广大家长诚征:1、驻站作者;2、VIP家长;3、家长联盟成员;详情请点击报名链接:http://t.cn/8sbRAXq
微博:@国际学校家长圈
微信:国际学校家长圈(公众号:ischoolQZ)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