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简是一位很有名的教育学教授,在美国的一所常青藤大学获得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她虽出生在美国,但因各有一半中国和日本血统的缘故,得以学会流利地说日语和中文,对美国、日本、中国的三国教育体系研究得都很透彻。前两年我们所在的小城里有个公共听证会,涉及某项税收是该用于投建儿童游乐场、还是改善市政厅,她用了半个小时,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她那著名的“诺贝尔奖是‘玩’出来的”教育理念,为小城的这所游乐场得以批准施工立下了汗马功劳。
读到这里你肯定会问,独舞你有没有搞错啊。
绝对没有。我实际上也是她理论的忠实拥护者。
不信?那么我们来想想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个人奖和集体奖,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却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包括台湾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诺贝尔奖?而美国的初等教育貌似“一塌糊涂”,但成人高校却赢得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这种在中学的时候行、成年了就不行的现状,是不得不令人深思的。
在美国Villanova大学获理学硕士、美国Miami大学获教育管理学博士的黄全愈先生,曾在他那本《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书里详细地解释了这种现状的根源:人的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智力也是可以开发的,但创造性却是无法教出来的。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所以,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他因此得出结论,培养创造力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而怎么培养创造力呢?美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专家则一致认为,一定要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自由自在地玩!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的研究结果发现,玩耍会使孩子更优秀。有证据表明,儿童玩耍的动机来自于脑干,其相关的主要神经回路位于非常古老的脑区,通过遗传在动物中代代相传,一旦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很多生理和心理危害。而“玩耍的本身又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建立孩子们在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的竞争优势。
创建了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的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共调查了6000多人,追溯他们自童年到现在的生活,结果表明,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的孩子,长大之后有较大的可能会不快乐,也相对难以适应新环境。相反,“自由玩耍”长大的孩子,其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知技能等,都要高出整个调查人群的平均点。
所以为了诺贝尔奖,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多玩一点吧。
我在《美国公立小学的风景(续)》专辑里,曾贴过小学教室内外玩耍的角落和学校内部游乐场的很多照片,这样的设施在美国小学里都是必须装备的,实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美国的一般人家也常在后院建一个包括滑梯等在内的小型游乐场所,各社区、城市更是不例外,建有很多的儿童游乐场,免费供居民使用。在我家开车十分钟之内的方圆,便有几个规模不等的。
作者:心路独舞,《读者原创版》、《华尔街日报》、《彭博商业周刊》等多家特约供稿。博士,任职美国大学。
本文选自《心路独舞》博客。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