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统考考研热门专业课预测:心理学(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7日 14:19   万学海文

  发展心理学预测:

  一:胎儿发育

  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阶段;胚胎阶段;胎儿阶段。

  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母亲自身的条件对胎儿的影响(体重、身高、孕史、营养、Rh因素、年龄);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精神压力、极端情绪);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化学物质、辐射、高空飞行);药物及烟酒对胎儿的影响。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在4~7岁这一年龄阶段,自发电位的特征最突出地反映了之的斗争。斗争先从枕叶开始,然后再向颞叶与顶叶发展延伸。结果是α波在大脑皮层逐渐扩大领域,而θ波则逐渐缩小领域。8岁以后,θ波开始从枕叶、颞叶、顶叶消失,α波占主要地位。通过儿童脑电波的变化表明,儿童大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是:枕叶一颞叶一顶叶一额叶。

  三:依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表现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四:格塞尔发展量表

  格塞尔发展量表是婴幼儿智力发展测量工具。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格塞尔及其同事1940年编制。适用年龄范围是4星期至6岁(后来修订为从4星期到3岁)。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学及医学的儿科研究等实践领域。其理论基础为格塞尔的儿童发展理论,即婴幼儿的行为发展是一个有次序的模式化过程,可通过婴幼儿每个成熟阶段的行为模式来诊断其智力的发展。个体出生后的第4星期、16星期、28星期、40星期、52星期、18个月、24个月、36个月是个体成熟的关键年龄。这些时期出现的新行为反映出婴幼儿在生长发育上已抵达到的阶段和成熟程度。在这些年龄阶段新出现的行为即为该量表的测查项目和诊断标准,并对这些年龄阶段的典型行为进行详尽的描述和图解说明。

  量表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婴幼儿的行为进行测查:(1)适应行为。涉及智慧、刺激的组织、关系的知觉、觉醒程度、探究活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以及把部分重新整合等。(2)运动行为。分为大动作行为(包括姿势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和走)和精细动作行为(包括在精确地去接近、抓握和玩弄一个物体时,手及手指的使用)。(3)语言行为。包括听、理解语言和表达能力。(4)个人-社会行为。包括儿童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如对喂食、穿衣、大小便、游戏的反应。

  五: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广义上是关于心理的各种知识,狭义上是指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系统。狭义上是儿童对信念和愿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儿童关于这些心理成分与知觉输入和行为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是儿童关于心理世界的知识,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

  六:游戏理论

  巴特森(C.Batson)提出的游戏理论是元交际理论。

  七:儿童记忆

  根据弗拉韦尔等人以5~11岁儿童为被试的研究,刺激物为一组图片,图片可以分为四类: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以归类作为策略考查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记忆效果,结果发现,10~11岁儿童基本上是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的,其他年龄儿童则不能。

  八:言语理论

  乔姆斯基1957年提出的“转换生成说”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正是因为所有的儿童都具有这种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他们才能遵循共同的语言发展规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认为,是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的。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导致了语言的产生。由于婴儿具有共同的生理发展规律,因此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表现出共同的发展倾向。

  九: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在青春期前后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两个方面的心理变化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自我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关注身高、外貌)向心理的自我转变(关注自己的烦恼、感受),更多关注自己内心世界。

  ②自我体验的发展:成人感显著增强,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抗心理;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日记显示该学生对于自我的思考更加深入。

  (2)情绪情感的特征

  ①极性,如强烈、狂暴与温和、平静共存,从日记中的许多情绪描述如“欣喜若狂、垂头丧气”等可以看出。

  ②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从“难以启齿”和希望倾诉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

  十: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认知老化是限制老年人工作活动能力和降低其生活独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为感知速度减慢,工作记忆下降,抑制无关刺激影响的能力减弱,现场依赖性增强等。

  一般智力的老化:液态智力到成年时达到高峰,然后随着龄增加减退较早、较快,到老年减退明显;晶态智力到成年后仍保持较好,到7O岁后才缓慢减退。

  加工速度的年老减慢:速度减慢是老年人基本的行为特征,因此,完成测验的速度对于评价认知功能有重要意义。Salthouse(1985)综合大量研究资料,发现几乎所有测验都在速度上存在年龄差异,进而提出“普遍减慢假说”。该假说认为,中枢加工速度的年老减慢是整个信息加工系统的变化,而不是局限于某些特定阶段的变化。具体地说,加工速度的年老减慢表现在对信息的搜索、编码、储存和提取各个加工过程速度的减慢,以及老年人对信息加工的程度较浅和对信息组织程度较低等。大量研究证明,加工速度随年老显著减慢,它是评价认知功能年龄差异的一项重要指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心理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