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统考考研热门专业课预测:心理学(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7日 14:19   万学海文

  记忆老化记忆是一种最重要的认知能力,日常生活和实验研究都观察到老年人的记忆能力低于青年人,而且,记忆减退在临床上是老年性痴呆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行为学诊断指标。2O世纪8O年代以来,关于记忆老化的研究同时在“加工过程”和“加工系统”两种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老化引起的记忆减退在记忆的不同加工过程和不同的记忆系统中出现分离现象。

  十一: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加工资源理论认为:认知加工是否成功进行是受数量有限的加工资源所限制的,而加工资源直接受年龄的影响;因此,认知功能的年老减退归因于老年人加工资源的减少。主要的加工资源理论有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抑制功能理论。

  加工速度理论是认知老化研究领域内最为成熟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加工速度减慢是认知功能年老减退的主要原因。速度减慢对认知加工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对信息的编码较浅和组织程度较低、对信息提取的时间延长、建立新旧信息关联的速度减慢而造成理解困难,以及影响依赖于早期加工的深层加工的进行等。加工速度理论得到广泛的支持。层次回归分析观察到,控制加工速度的影响后,多种认知测验的年龄差异明显减小;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性研究证明,加工速度是年龄与认知变量之间一个主要的中介因子。

  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的下降是导致认知功能年老减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工作记忆在人们的阅读、学习和推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人脑在加工的同时保持更多的信息处于激活状态,因此,将工作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加工资源。

  Baddeley将工作记忆系统划分为三个成份,包括一个中央执行器和两个存储子系统:语音环和视空间模板。研究表明:工作记忆是年龄与认知变量之间的另一个主要的中介因子,工作记忆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可能起一种重要作用;而工作记忆的年老减退主要是由中央执行功能的减退引起的。

  抑制功能理论认为,有效的加工不但需要激活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同时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信息,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减退往往就是由于不能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所致。对阅读困难的不同年龄被试进行分析发现,与年龄相关的工作记忆能力的降低来自于抑制效率的降低,而非工作记忆容量的减小。负启动研究表明,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负启动效应较小,反映老年人的抑制能力降低。眼动研究观察到,老年人有意抑制眼球运动的能力显著降低。这些研究对抑制理论给予了支持。

  感觉功能理论把认知老化归之于老年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功能衰退的结果。

  执行功能减退假说 随着神经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大脑额叶功能衰退密切相关的执行功能减退假说得到研究者们更多的关注。执行功能负责对认知操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广泛。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额叶,尤其前额叶是老化最敏感的一个脑区,并且发现认知功能的年老减退与额叶皮层功能或执行功能的减退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者们试图将执行功能分解为一些具体的子功能,如抑制优势反应、记忆刷新和监控、注意转换、双任务协调等。这种功能的细分使执行功能及其在认知老化中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由于执行功能与大脑额叶皮层的特殊关系,执行功能或额叶衰退假说提供了关于认知老化的认知神经机制,而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理论。

  教育心理学预测: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方面。 教学应注重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的核心之一。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

  三: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2)自我效能感形成或改变的因素

  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四:归因理论

  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个体通常将成败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运气好坏和任务难度等四个因素。其中,能力高低是内部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好坏和任务难度是外部不可控的因素,只有努力程度是内部可控的因素。因此,当个体在长期的成败过程中形成内控型的归因风格时,他通常将个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程度。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心理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