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统考考研热门专业课预测:心理学(7)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7日 14:19   万学海文

  七: 数量估计法

  1975年斯蒂文斯关于数量估计法给被试的指示语作了清楚的说明:有一系列刺激以随机方式呈现给你。你的任务就是用数目字来表示这些刺激的强度。你可以随意地把第一个刺激叫做任何数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观印象逐个给其他刺激标出数目字。使用的数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数,小数或分数。试图使每个数字同你觉察的刺激相匹配。

  八: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通常简写为RL,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通常简写为DL,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阈限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同理,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九:三色说

  三色说将可见光谱分为感蓝紫(400~500毫微米)、感绿(500~600毫微米)、感红(600~700毫微米)3个感色单元。在光的加色法中,把蓝紫、绿、红光叫做光的三原色,其他颜色都是不同波长、不同能量、不同比例的光刺激人眼感色单元的结果。彩色感觉的色相、亮度、饱和度取决于波长范围、比例和能量。如果各种光按一定比例和能量刺激人眼的三感色单元,并处于平衡状态,就能得到消色感觉。能量强可得到白色感觉,中度得到灰色感觉,弱时得到黑色感觉。

  十:视觉后像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如果眼睛连续视觉两个景物,即先看一个后再看另一个时,视觉产生相继对比,因此又称为连续对比。视觉后像有两种:当视觉神经兴奋尚未 达到高峰,由于视觉惯性作用残留的后像叫正后像;由于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并诱导出相反的结果叫负后像。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

  十一:等响曲线

  等响曲线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在该曲线圈上,横坐标为各纯音的频率,纵坐标为达到各响度水平所需的声压级(分贝),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水平。如标有40分贝的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声音响度是相同的,它们的响度水平都是40分贝(dB)。

  人类的听音特性曲线,是反映人们对声音振幅范围心理因素的曲线,每条曲线上对应于不同频率的声压级是不相同的,但人耳感觉到的响应却是一样,因此称为等响曲线,每条曲线上注有一个数字,为响度单位,由等响曲线族可以得知,当音量较小时,人耳对高低音感觉不足而音量较大时,高低音感觉充分,人对2至4千赫兹之间声音最为敏感。

  十二:短时记忆

  加法反应时法由斯腾伯格在减法反应时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法反应时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中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这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斯腾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法来探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结果发现个体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方式是自始至终的系列扫描方式。

  十三: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管,使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感觉登记有不同的类型,如视觉登记、听觉登记等。凡接触到感觉器官的信息,都成了登记的内容。相对短时记忆而言,感觉登记保持的信息量较大,但它们都处于相对地未经加工的原始状态。如果人不予注意,感觉登记的信息便很快丧失,所以保持时间相当短。其重要作用在于把环境刺激保持一定时间,以便进行更精细加工。信息来源与去路:信息接待室——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的信息,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意义。容量与保持时间图像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容量为9-20个bit(项目)声象记忆:保持时间大约2秒,不长于4秒,容量为5个bit。

  十四:系列位置效应

  经典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中不同自变量操纵与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化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单词频率、单词呈现速度、单词系列长度等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系列位置效应模式。

  心理测量学预测:

  一:概化理论

  概化理论又称概括力理论,是与项目反应理论合称为现代测量理论。它是L。克龙巴赫弥补传统的真分数理论及信度理论之不足而提出的一种理论。经典信度理论只能分析两个测验形式之间得分的一致性程度,而且对于误差来源的成分不加区分,因此,对于处理影响信度各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同时处理所有各方面,提不出一套理论及估计方法。概化理论正是为了提供行为测量可靠性的证据而产生。

  克龙巴赫认为,获取的测验观察分仅仅只是可获取的测验观察分总体分数中的一个样本而已,因此,测验的编写者有责任说明对这个获取的观察分所来自的观察分总体分数应如何认识。这个观察分总体分数简称为总体分。从统计上说,总体分实际上就是所有观察分析析平均数。在一个具体的测验条件下,如一个特定的场合、一个特定的主试以及被试在一个特定的测验形式上所获取的观察分,还有推测出来的总体分,与在另一个测验情形下所产生的观察分及其总体分相比较,一般说来两者总是不一样的。因而,测验编写者在指定了可获取的总体分之后,应对该测验进行一般化研究(即G研究)和决策研究(即D研究)。

  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设计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项目反应理论。

  三:瑞文推理测验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学界编制的标准化量表之一。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是在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的基础上,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于1961年经过修订而成的。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1939年编制了韦克斯勒一贝勒维智力量表(w—B1),于1949年初发表韦氏儿童智力量(wIsC)。1955年韦克斯勒将量表进行了重新修订和标准化,编制成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瑞文推理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于1938年创制的。

  四: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MMPI、大五人格)

  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是一种自陈量表,它以默瑞的需要理论为基础,所测的十五种人类需要包括: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等。卡特尔16人格因素问卷的理论基础是个性特质论;艾森克人格问卷是在艾森克三维人格论基础上编制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是以人格理论为基础编制的。

  五:自陈量表测验

  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是由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按自己的意见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它的一个特点是高度结构化,另一个特点是建立标准化常模,又被称为客观式人格问卷。编制自陈量表的方法:

  逻辑分析法:首先确定要测量的特质,然后编写出一些看来能测量这类特质的题目,编制成问卷。包括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詹金斯活动调查表和显性焦虑量表。

  经验效标法:测验项目的选择完全是以实证资料为依据,也就是说只保留那些能够将效标组与控制组区分开的项目,而不管其内容看起来是否合理。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和加州心理量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心理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