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微博]2014年1月4日笔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吴丹的提问:
1. 弗洛伊德认为,人从婴幼儿时期就有性意识。在您多年的研究中,是否能总结出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性心理特征?是否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例子?
我没有全面总结过青少年儿童的性心理特征,一般来说首先是好奇和恐慌,进而产生对欲望的放纵或控制。少女怀孕的案例很多,我们直接访谈结集出版的书有《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收入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名为《阳光法性教育》,里面有十几个发生过性行为的中学生访谈及分析。
2. 您一直提倡“阳光法性教育”,要公开、美好地进行性教育,为此出版过一本专著。如果简单概括的话,您如何阐释“阳光法性教育”的模式?
所谓阳光法性教育就是发现性与爱情的审美价值,以积极、公开、美好的方式进行性教育,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自然地拥抱和接吻,引导孩子欣赏赞美爱情的作品,组织男女青少年的舞会,坦然地探讨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奥秘等等。有些中小学评选“魅力男生”和“魅力女生”,也是一种阳光法性教育。
3. 中国人把性教育看作是知识教育,您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您如何看待性教育的重要性?性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什么?
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因为性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深刻关系,这就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真正的爱情是让人的情感如花儿一样开放而不是枯萎,是让人的精神飞翔而不是堕落。
4.中国孩子的性早熟趋势日渐明显,我看到一个数据,女孩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是9.2岁。所以您认为性教育相当迫切?在性教育上,您认为学校和家长[微博]应该担当怎样不同的角色?
性教育之紧迫不亚于救火,因为青少年的成长是迅猛的、不可等待的。学校是公共教育,主要解决共性问题,而家庭是私人教育,主要解决个性问题。青少年的性问题既有相同的需要更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家庭性教育或者个别咨询更为重要。
5. 两年前,北京开始推行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当中涉及“性爱”、“同性恋”的内容,引发了“尺度过大”的争议。您对这个教材是否有了解?面对质疑的声音,您的建议和态度是什么?
北京开始推行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因为今天的孩子性发育显著提前了。同时,今天的性诱惑大大增加了,特别是网络和同伴的影响突出。小学生非常需要性教育,但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恰当的性教育缺乏经验。所以,需要研究和实验,也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有一些不足,也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提出改进的建议。
6.今年北京有50多所中小学开始推行性教育课程,您认为这些年学校和公众在面对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是否有了变化?这个变化的原因在哪里?
毫无疑问,学校和公众在面对孩子的性教育的态度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过去是忽视的如今是重视的,过去是完全拒绝的现在开始逐步接纳。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今天的孩子性发育显著提前了,性问题显著增多了,父母和老师无法不面对孩子的需要。也可以说,性教育已经成为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