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6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 > 正文

2006年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主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6/12/14 21:17  新浪教育

  (主论坛)

  主持人许戈辉:欢迎大家回来,我们的主论坛现在开始。

  我发现有一个规律,很多活动的开幕式都在早晨,但是有很多搞创意的人,灵感总是涌现在晚上。所以,我相信在座有很多朋友可能是属于夜猫子型的,今天早晨来参加开幕式,参加我们这个论坛,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些朋友刚才脑袋还昏昏沉沉,所以我们特别安排了一个茶歇、合影。一方面由于人多,还有一方面主办方想利用北京清冷的空气刺激大家的头脑,让大家精神焕发,能够很专心,也很有灵感带着一些想法参与我们的论坛。

  大家也会发现,我们论坛邀请的主讲嘉宾是来自社会各阶,甚至是来自国内外的,其中有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有著名的作家,有专门的一些社会上的青少年机构,当然也有一些像廖晓义女士是来自NGO组织的,还有我们广电部门的我们的领导。由于演讲嘉宾来自方方面面,带来的观察、思考、分析也应该是多方面的,相信他们的演讲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下面向大家介绍第一位演讲嘉宾: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女士。她的职务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从事教育应该说已经是30多年时间了,自从她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到88年获得硕士学位,92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到后来在大学和科研单位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到现在是30多年时间,而且她曾经担任过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在92年到93年的时候还赴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进行访学,专攻道德哲学。这里我们就有请朱小蔓教授为我们做主题演讲。

  主题:人的创造品质与教育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谢谢主持人。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非常荣幸被邀请在这个论坛上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因为在座的都是对这个主题非常有兴趣也非常有专攻,所以是抛砖引玉。

  我说的主题是“人的创造品质育教育”。因为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三句话不离本行。我认为教育创造的现象是极其迷人的,创造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神秘礼物,人的创造行为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类的创造是文化和生物进化的共同的果实,每个生命创造力的闪现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教育相信这个现象,同时在这个奇特而又迷人的创造显现时,创造应该准备回应这一现象。

  人的创造品质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

  我们再回顾一下心理学对创造品质有过以下一些总结,创造品质往往表现以下一些特点,比如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比如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善于观察,情绪专著。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有戏有广泛兴趣,富有

幽默感,善于调适压力,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压力。

  不久请日本一位脑科学的专家小泉英明来做报告,他长期基于对脑的研究,设计了一种仪器测查人脑神经的活动,对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他认为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是要对人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通道活动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方向性的补充和调整,通过调整使得人的中枢神经网络结构更加合理,活动相对更加完善,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物质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创造素质的结构、类型、呈现的方式以及它的和谐度,影响着个体创造品质形成的路径,决定着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然,我们目前的教育由于国家地域大,不平衡,人口多,支持条件不够,我们的教育还往往做不到那么精细,成为善待每个人创作潜能的教育。但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教育一定应该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为中心。这则是肯定的。

  当然由于创造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创造力的产品是多样的,创造性的人才也是多的,尤其是他们在人格特征、情感表现方式方面有很多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内向,有的人更外向,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善于独处,有的人喜欢侃侃而谈,有的人比较沉默寡言。那么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我们在和各类不同的创造性人才交往接触的时候需要多样化的交往方式,需要多样化的教育和教育方式,以适应他们,使他们来自生命多样性的不同创造特征、不同的创造潜能,能够得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还有家长和社会要具有包容之心、关爱之心、宽容和忍耐之心,这也即是大爱之心。

  教育可以对创造活动及创造品质提供哪些支持呢?首先是允许创造品质的表达。教育的责任是允许表达、鼓励表达、完善其表达中的不完善。创造的欲望和火花只有表达出来,其创造的性质热望和力量才能够增强。其次是要善于鉴别、认定、支持和保护。比如鉴别其创造的智力现象。我们知道智力的现象很多方面,有的人可能是数理逻辑的能力更强,有的人可能是语言能力更强,有的可能是身体动觉能力更强,需要进行一定的鉴别,并且需要认定其创造活动的价值,从而给予宽松的心理环境。

  第三,也需要引导帮助来提高创造活动的质量。

  比如说提供创造活动的场景性、情境性条件,使创造者在一定情境条件下能够强化他创造活动的精力,使其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情绪事件,最甜蜜的一种高峰体验。大家知道,当人唤起最强烈的情绪感受的时候,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活动将成为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记忆,最重要的情绪事件。因为满足感和充实感是比任何其它一切都来得更重要的创造性动机,由情绪唤起的个人所获得的“意义感”是支持鼓励人创造劳动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因此,创造力的显现、涌动、强化、积累离不开教育,由于是价值方向的引导更是如此。为什么还需要教育做引导呢?尤其是当我们谈及价值方向的时候,因为教育所必然内孕的超越个人的历史文化性、社会性、道德性对于个体的创造活动而言,具有在价值目标、服务方向、审美意趣这些方面规范的作用、警示的作用、提醒的作用,因此当我们谈论创造现象而且谈论创造活动的质量,谈论人的创造品质时更加离不开教育。 当然也绝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促进创作品质和创造的活动。

  二,应试模式的教育是扼杀创造力的不好的教育,需要扭转的教育,它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60年前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办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的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陶先生强调必须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能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能逼迫他赶考。等等。可是现在尚未得到扭转的应试模式的教育扼杀着人的创造力,表现在学习内容上以考定学,考什么学什么,以考定学大大限制了青少年学习内容和范围的丰富性,扼杀了他们的爱好兴趣和好奇,导致他们狭小的知识面和贫瘠的人文和社会经验。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接受性的传递知识,背诵、记忆、题海战术应对考试,在训练目标上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过分训练求同思维,阻碍求异思维、批判思维以及想象力的伸展。

  应试模式的教育还过分地重视符号性的用文字表达的那些描述性、分析性、命题性的知识,而忽视技能性知识,忽视感受性知识,忽视人的生存性知识。其实前者是抽象的、非个人的。如果当我们学习那些符号知识的时候不能联系情境来学习,也不会应用这些知识将是惰性的知识,而且都是学科化的分割性的知识,学生因此而缺乏整体的思维习惯和能够面对真实情境的能力。而且过重的课业负担削减人的求知欲望、钝化人的思维和情绪。总之现行的应试模式的教育将学校生活仅仅看作是升学和竞争的解体,教育旨在发展人的德行与创造精神的崇高目的便大大失落了。

  三,努力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延展与融通。

  我们非常赞扬团中央发起的这样一次社会教育的论坛,因为今天的素质教育必须使社会大系统变成一个促进人创造发展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什么是社会教育?通常我们把社会教育理解为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独立的教育形态及其教育影响。从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社会教育一般是指依托社会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公共设施进行文化娱乐、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等活动,也是国家公共团体在学术系统以外为提高国民素质,利用一切文化设施对全体国民进行的教育。

  社会教育贯穿人的社会发展各个时期,随着学习终身时代的到来,社会教育的职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加强,而且我们想象社会教育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如果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占据人生学习的某个阶段的话,社会教育则贯穿着从乳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每个时期。

  有学者指出社会驾驭除了具有对学校教育的补充职能与扩张职能外,还具有对学校教育的超越职能,即调整学校教育的不适应职能。

  因为学校教育是相对定型的统一教育,其一定的整齐划一性、一定的办封闭型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特性和创造潜能,而社会教育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景象,让学生看到社会的大图画。社会教育改变以学科知识谱系为单元的割裂的知识,促进学生增进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感。社会教育有帮助学生增进社会交往、代际互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品德完善。在内地我们现在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孩子缺少在家庭中同辈的交往,而且在代际之间也缺乏互动,因为现在家庭居住的环境原因。而人类学家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从他的社会性和品德的完善来说,更加合适的是有三代以上的代际互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实现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延展和融通,当今改变应试模式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特别需要社会教育的支持。当然在我们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增加了综合实践的课程,增加了社区服务,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特别强调尝试和组织研究性学习,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展,因此需要学社携手,支持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比如把研究性学习的场所开在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把服务型学习安排在社区,反之也可以以学校为基础,把家长、学校、成人文体活动、培训活动放在学校,这是一种互补的教育资源共享的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创新公布服务体系,特别强调公共设施建设,还特别强调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要高度重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对我们从事社会教育的同事、同仁是极大的鼓舞,我们将有发挥我们才智和激情的更大的空间。这样的工作对于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支持系统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今天伟大的民族复兴和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成为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宏伟理想,教育如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质,如何改革不适应的体制和落后的理念,实在是刻不容缓。让我们举全社会之力去做切实可行的努力吧。

  谢谢大家!

  (鼓掌)

  主持人许戈辉:非常感谢朱小蔓教授这么热情洋溢的演讲。而且我们也特别欣慰地听到我们国家最权威的科教研机构、最权威的领导和研究人士他们再一次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那就是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扼杀青少年的创造力。这对于太多的家长、孩子们来说,对于太多的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士来说,这是一个福音。我相信这也不是我们第一次强调这一点,第一次提出这个理念,但是这个理念要不断地被传递,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要不断地用具体的措施去改变它、去强调、去强化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我知道今天我们在座的很多来宾都是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宫,事实上对社会教育的强调,对于孩子们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的责任是在你们肩上的。我今年曾经在9月份高考结束之后采访香港几所大学的校长,大家知道今年有8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当时校长纷纷向我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我们要挑最棒的学生,但是这个最棒的学生和最好的学生绝不是仅仅意味着分数最高的学生。这次香港大学的招生在内地反响也非常热烈,为什么内地有很多的学生希望到香港去上学?不是说我们内地的大学教学质量不高,确实在香港大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那儿就是他们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兴趣的培养和创造力的激发。这也是让我们内地的很多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的一点。

  再次感谢朱小蔓教授,接下来这位演讲者就是来自我们传媒领域,刚才我提到的传媒的资深人士。传媒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需要创意、非常富有创意的行业。给大家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今天的屏幕是由分众传媒提供的,分众传媒就是一个很好的传媒领域创意的例子,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在各个楼宇、不同的场所挂电视机屏幕播放广告,本来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点子,但是这么一个点子是值千金,现在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分众在纳斯达克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准。所以,创意产生了传媒的一种新的形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