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作者: 高文欢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华裔高文欢 张燕 龚洁彤 纽约报道
纽约”新唐人街”法拉盛大街新东溢丰大酒楼2楼,菲律宾裔美国人克里斯托弗•保蒂斯塔(Christopher Bautista)在10月7日晚两党总统候选人举行第二场辩论的时候,组织了观看辩论的点心晚会,可是摆好的8张桌子前,只坐满了3桌半,其中一半是华人。
辩论开始,奥巴马出场的时候,房间响起了寥落的掌声。没过十几分钟,张健与来自中国内地的三位远房亲戚边吃点心边聊起其它话题。再半个多小时后,他和同伴离开了。30来岁的张健从上海来美已有20年,现在医疗中心工作。他坦言对政治不大感兴趣:”英文不 好,两位候选人说得太快了,明天买份中文报纸看吧。”
而在布鲁克林DUMBO街区的Galapagos Art Space酒吧,犹太人服务团体AVODAH和美国犹太人世界服务协会(American Jewish World Service)合办了观战Party。吸引了300多人到场,酒吧一度因为容量有限还禁止散客入场。
这个观战会请来了《新闻周刊》国际版助理执行主编乔纳森•特普曼(Jonathan Tepperman)以及《外交事务》杂志(Foreign Affairs)编辑丹•克茨菲兰(Dan Kurtzphelan)等媒体人和作家在演讲前作暖场研讨。台下设了现场的选民登记等服务,两层的酒吧坐得满满当当,气氛热烈。
组织者奥得利•沙逊(Audrey Sasson)说,这是一个无党派的聚会,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大选,无论犹太人也好,其他族裔也好。
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共同主席兼秘书长朱立创说,华人的政治热情不高,语言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第二代华人移民虽然过了语言关,但他们分散在各地,没能形成集中力量。所以华人没办法像犹太人一样,人数不多,却能在美国形成政治与经济力量的良性结合。
来自波兰的罗伯特•马里克斯(Robert Maryks)是纽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的历史学教授。他将华裔美国人政治冷感的原因归结为两点:”首先是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融入主流社会的隔绝社区,他们在那生活就象在以前国家一样,生活 在唐人街和法拉盛的中国人是这样,生活在布鲁克林的波兰人也是一样。另一方面与各人的背景有关,有些人本来在自己国家就没有积极参与政治的习惯,在这方面 人们需要被教导,因为政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管政治意识高低,这一夜在纽约,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大选和辩论的气氛。
在曼哈顿的时代广场,绚丽的巨幅霓虹灯广告招牌让人目不暇接,CNN的大屏幕不停地更新最新消息和大选情况,不过并没有直播辩论的画面。更多的酒吧以之来招揽顾客。
第七大道上,Tonic Bar挤满了100多前来观看大选辩论的顾客。这个由”纽约21世纪民主党领导力”(Democratic Leade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of New York)组织的晚会,收费每人10美元。在红色的灯光下,墙上一排高清晰电视正在直播 CNN的辩论画面,
自称是独立选民的科琳•凯勒索(Corinne Calesso)是在时代广场西43街工作的一位室内设计师,她注意到奥巴马今天的新发型。”奥巴马非常自信,传达的信息非常清楚,而且还换了一个新的发 型,他展现出领导能力和世界观,麦凯恩似乎比上次辩论有点褪色,他似乎有一点紧张、不舒服,”
而戴维•科宾(David Corbin)则持相反的意见,他是纽约The King’s College的政治学教授,麦凯恩的支持者。他认为奥巴马在辩论中显得很软弱,没有很好的回答人们好奇的问题,”经济问题可能有利于奥巴马,但 直到大选那天才知道美国是否真的已经会接受奥巴马。”
也开始有人对无休止的电视辩论感到厌烦。犹太学生报纸New Voices的主编约什•内森-卡齐斯(Josh Nathan-Kazis)说,我支持奥巴马,但我已经对电视辩论的说辞感到厌烦,”每次都差不多,连笑料都类似。他们并没有直接面对问题,只是按照自己 的准备和逻辑不断盘桓,”他说,”下一场辩论就在纽约长岛举行,但那天是我们犹太人的一个节日。总统辩论显然没有传统节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