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教育讲坛第二期:大学生就业困局背后的教育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 14:39   新浪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国家图书馆联合,在新浪教育频道的支持下,每月第二周周六的下午组织公益性学术讲坛——“新民教育讲坛”,邀请关心教育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视角,审视、探讨、建言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教育。旨在通过这一公益性、开放性活动,致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社会各界参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国教育的环境改善提供新的发展、观察及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以下是新民教育讲坛第二期“大学生就业困局背后的教育体制改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精彩演讲实录: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新浪教育频道做现场直播
新浪教育频道做现场直播

  熊丙奇:大学生就业和教育改革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两个话题,这个话题本身涵盖很多内容,关于大学生就业,我编写过7、8本书。大学生就业背后的教育改革体制迷墙,我也有一本专门的书,里面谈了很多教育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与教育的改革连在一起,话题就特别沉重,尤其是在今年大学生就业特别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再来谈这两个问题。

  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跟大家谈一下我自己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教育改革,还有大学生如何来面对这样一个形势的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300万大学毕业生可能毕业即“失业”

  首先,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今年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情况。前不久,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了2009年一季度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它提供的就业率数据实际上是非常模糊的,与去年同期的就业率基本持平,保持在二、三成之间。到底是二成还是三成?10%的比例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今年大学生就业的数量是611万,10%就是60万,但是我没看到这样的数据。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公布了比较详尽的数据,比如广东、山东,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的数据实际上比去年同期低50%,到现在为止可能他们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百分之十几。

  大家也知道另外一个概念,今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就业,实际上跟往年是不一样的。很多学生从去年10月份就知道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知道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艰难,做了一个就业期望的调整。很多学生比如以前就业的薪资期望是3000元,现在调到2000元,甚至调到1500元。还有可能以前找工作,到了一个企业有一个就业意向,到另外一个企业也有就业意向,但是他先不签,这山望着那山高,挑挑拣拣,但今年不一样,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看到一个机会就马上抓住,不让机会溜走。目前就业率的统计,实际上是把学生在往年可能在4、5月份的就业数据拿到一季度里。由此看来,可能在6月份学生毕业的时候出现一个很低的数据,有专家预测可能不到50%。但实际上按照麦可思数据公司公布的数据,往年学生在毕业时候的就业率也只有50%多一点,而官方公布就业率是70%。民间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水得像就业率”,意思是就业率里面有太多的水分,一挤全是水。现在民间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率的预测不到50%,实际上可能也是有一些水分。但就是这样,如果按50%对应611万的大学生,今年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可能有300万无法找到工作。

  这样一个数据会让大家感到很艰难,也有人会认为统计初次就业率不科学,因为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一定是按照毕业时的就业来统计,国外一般的数据是按照毕业半年到毕业一年时间统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但不管怎么样,很多大学生还是对毕业就业充满焦虑。

  就业难并非始于今年

  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今天才有?很多人认为是金融危机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大家其实可以看到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开始严峻。我的一些朋友当时受到关照,不要在写大学生就业的时候用到“严峻”两个字,但当时140多万的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已经艰难。为什么200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变得严峻,就是因为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扩招中的专科学生在2002年开始就业,一下子使得当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2004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到了280万,而今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是2004年的两倍还要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我们就业的困难已是“八年抗战”。

  围绕着大学生的就业难,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分析,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很难理出头绪。我把各方面观点再稍微汇总一下,大家来看看,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大概有三“派”观点:

  1、扩招派

  第一是扩招派。实际上现在教育部一直在讲,大学生就业难跟扩招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不管是媒体也好,还是民间学者的分析,都把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指向扩招。2002年大学毕业生是140多万,2003年到了212万,以后每年的就业数据都是以增加60万左右的速度在增加。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这是一个方面。

  而认为扩招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个理由,是扩招导致大学生的质量严重下降。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8%左右,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现在每年高考考生是一千万人,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了60%,上海今年高考升学率已经达到了85%。实际上,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的人认为,由于扩招导致了大学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以前大学里一个老师对着40个学生上课,但是现在是一个老师对着200个学生上大课,上大课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研究生、博士生也是一样,现在研究生、博士生上大课的情况特别多。而在美国,一般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基本上会用教育资源率的指标。比如这个学校里有哪些班级是一个老师给20个学生上课,哪些班级是一个老师给40个学生上课,哪些班级是一个老师给50个学生上课,如果一个老师给50个学生上课,就说明老师跟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实际上,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在课堂上会达成一个相互讨论和交互的过程,教育质量是比较理想的。而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学里面普遍存在大班化的问题,在研究生阶段,一个导师带100个硕士和博士已不是个别现象。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迅速稀释,而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扩招可能下降。

  第三个理由,是扩招之后的人才培养结构是失衡的。对应扩招,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学校必然要把每个学生纳入到相应专业里。分析过去十年的扩招,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学校通过那些容易扩招的专业来扩招,尤其是人文学科,比如说法学、英语、工商管理、新闻等等,这些专业的扩招是极多的。这些专业的扩招不需要太多很好的师资力量,也不需要很好的办学条件,也不需要试验设备,只要有几个老师,只要这个专业设置通过,就可以招生。我曾经听到一个“笑话”,也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个中西部学校,这个学校以前没有一个法学老师,派了一个青年教师到东部某个学校取经,回去之后就办了一个法学专业,当年招收法学本科生。这样的招生,当然一下子就可以实现规模的扩大,但是到四年毕业的时候,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是不是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这样的扩招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是失衡的。同样,麦可思公司有一个调查,2007年最冷门的就业专业就是当初我们认为最热门的招生专业。现在很多地方又开始招生,很多学生又要报志愿,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家长填报志愿的时候首先是考虑金融、经济类专业、工商管理,老是想到我只要考上这种专业,今后就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想象在一个很好的办公环境里边,数着大把大把的钞票。但实际上大家知道,从2006年开始,金融学的专业已经人才过剩,但是我们没有感觉,总认为毕业了能够找到好工作。但是没找到工作呢?你肯定就没有办法享受到这种环境,甚至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考生现在追着热门专业考学校也会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个专业可能面临着供远远大于求的尴尬处境,而我们学生往往不知道。还有很多学校在面临学生问题的时候会这样回答——学生问:老师,这个专业的就业率高吗?学校回答如果就业率不高,我们怎么会办这个专业呢?学生就这样被糊弄过去。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年我们都会考察学校的就业率,我分析了一下,最早公布大学生就业率是在1999年,当时某个地方公布的就业率只有70%,到2008年,这个地方公布的就业率已经达到95%。可以看到,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我们的就业率是一路飙升。而很多学校都拿着就业率去做招生宣传,把每个专业的就业率都写成99%、98.2%,而且把数据搞得特别精确,使你觉得是真的,比如,某个专业的就业率是93.23%等等,精确到百分比小数点后面两位,学生觉得特别对,老师不会向学生做虚假宣传。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真正签约就业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好多是弹性就业、隐性就业、灵活就业,我们都不清楚隐性就业是怎么来的,就这样就业了。

  以上是将就业难归因扩招的一些观点,认为扩招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