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得益于社会组织注册的开放,广州高校NGO组织顺势前行。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有不少是为了一个理想的信念,如环保、助贫、关爱和教育等 而成立,且通过数年努力,将大学内松散的社团发展成为具有号召力的NGO组织。它们的成长让人看到年轻人的希望。但在各自精彩纷呈的背后,这些NGO组织 面临着壮大的困境,缺资金、缺全职人员,这些难题让高校NGO组织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当然,它们还年轻,包括整个社会的NGO组织氛围也还远未成形,如果 有识之士能帮一把,也许若干年后高校NGO组织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记者采访了四个已经在广州民政部门注册的高校NGO组织,试图通过它们的故事讲述高校NGO组织的现状。
“拜客广州”
环保、助贫 精彩绽放
推动绿色出行 送市长自行车
成功送出一辆自行车给广州市长,@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得到广州交警回馈……旨在推动绿色出行、倡导扩展自行车出行空间的“拜客广州”在公益组织中名字响亮。
2009 年10月,已经成立社团的“拜客广州”筹划“我要送一辆自行车给广州市长,请大家支持我”的投票活动,希望政府从上而下关注广州自行车环境。媒体报道了此 事,投票被置顶,点击率超过4万次。这项投票结果和征集到的网友意见被“拜客广州”反馈到市长信箱,但是当时没有一名成员知道能否得到反馈。
2010年1月初,刚刚参加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陈嘉俊接到电话,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张广宁要在12日接见“拜客广州”。现任“拜客广州”CEO的陈嘉俊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市长接见,说不定他也许不会投入太多精力,那么“拜客广州”也不会成长为现在的样子。
在 “拜客广州”3周年的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有两次活动,一次是给时任广州市长张广宁送了一辆五羊牌自行车,另一次是2011年策划的“无车日”活动。这起 策划通过媒体报道,响应的骑友空前火爆,有1000多位骑友响应。可惜的是,当年广州市创文,这场“无车日”在最后时刻夭折,当时“拜客广州”已经找到了 赞助商家,奖品已经准备完毕。虽然“无车日”骑车没能成功办成,但是“拜客广州”的名字却在广州公益组织中响了起来。
2012年,“拜客广州”获得广州民政部门注册,“拜客广州”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引领广州成为单车友好城市”,旨在推动绿色出行、倡导扩展自行车出行空间。
在“拜客广州”的策划中,注册成功的团队有两个固定的单车文化项目:“沙龙”和“City Biker”。“沙龙”为经验交流和分享,甚至有人分享了国外城市的先进自行车管理理念。“City Biker”是“拜客广州”践行引领广州成为单车友好城市的具体做法。
“City Biker” 目前只进行了两次活动,一次是“拜客广州”内部志愿者的试行,一次是正式与报名者活动,路线为东濠涌——太古汇。不过,一次活动之后,“拜客广州”就发现 了组织活动的难题,比如租自行车,由于“City Biker”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家里有自行车的人,并且自行车要最大比例地使用公共自行车,但由于目前广 州的公共自行车还未能实现异地归还,因此“City Biker”的参加者们不得不原路返回。
“City Biker”倾向于招募 10名报名者,是因为小规模运作可以让志愿者们更好为他们服务,另外一个原因是10名报名者外加3名志愿者,吃饭时正好可以凑成一桌人。最重要的原因是, 精简人数可以让志愿者与报名者之间的交流最大化。陈嘉俊告诉记者,“City Biker”倾向于“细水长流”,而非扩大参与人群。
“拜客广州”还模仿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做法,号召网友一起做@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这起活动得到了广州交警的回馈,每次网友发现一处障碍,广州交 警便改进一处。陈嘉俊说,未来还将与交警合作一起举办文明出行的活动,“拜客广州”预期在中小学[微博]学校定期举办活动。
“青草”
体验性教学理念和质量 获学生认可
为了维持组织运作,毕业于执信中学后分别就读于香港大学[微博]和哈佛大学的两位创始人,不得不轮流休学。该组织通过同辈引导的体验性教学,给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了积极影响。
说起“青草”公益机构,可能很多人会陌生,不过它在执信、华附、省实和广雅四所广东省重点高中里名气却不小,特别是执信中学,每年校领导都会向新生提到令人骄傲的“青草”。
2009年,王向和向芯两名女生从执信中学毕业,她们希望在暑假做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当年的报章经常报道外来工子女群体的教育问题,王向和向芯便萌生尝试给外来工 子女上体验性教学的课程。王向的想法是:“我们已经经历过12年应试教育,我们懂得如何更加快乐地学习知识。”
2009年的暑假, 王向和向芯成立了“青草”这个公益性社团,针对初中生设计了6门课程,如公民视野、历史、美术等,并得到康乐中学的支持,为康乐中学的部分学生进行大约十 天左右的体验性教育。“青草”内有课题组,25至30名左右的大学生们负责各种的题材挖掘,每年“青草”还从线上和线下招募近200高中生,大部分来自于 前面提到四所省重点高中,这些高中生会部分参与到体验性教学中去。
王向告诉记者,“青草”从一开始便致力于通过同辈引导的体验性教育创造现有教育体制的突破口,培养一代有爱、有思想、有行动的青少年。这个目标至今未更改。
一年后,第一批王向们已经在大学里学习了一年,“青草”的视野更加开阔。王向就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向芯在哈佛大学读心理学,其他人也都在国内外重点大学。
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青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得到承认,2012年暑假“青草”在北京试验了针对高中生的收费夏令营,获得成功,而且这项收费的夏令营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去年,“青草”在广州本地3所初中学校开了两个夏令营,一共召集了9个班大约有160名学生参加。2009年至今,“青草”已给300余位广州高中生、700余位外来人员子女和50余位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积极影响。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王向和向芯这两名创始人为了“青草”而休学过。在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休学不论是在哈佛大学还是在香港大学都是令校方接受的,即学生可以因为其他事情而暂停学习,休学时间结束后再回到大学继续课程。
2011年9月,“青草”开始准备申请成为注册的NGO组织,当时向芯正从哈佛大学休学半年到南科大进行为期半年的学生工作体验,王向本打算休学顶上,可是她有一 个机会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于是向芯接着休学半年,一直到2012年9月。这期间,“青草”成功注册为“广州市越秀区青草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
交流回来的王向便向港大提出休学一年顶替向芯。王向告诉记者,她们两人接替休学,原因是“青草”当时需要一个全职的工作人员来维持运作。
“蓝信封”
关爱留守儿童 来穗提供食宿
免费为外来工上网买火车票、大学生和留守儿童“一对一”开展书信往来……这个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今年的事业又迈出一大步,已得到广州新东方的资助,可为暑假来穗参加夏令营的留守儿童提供食宿费用。
在今年1月17至19日的3天时间里,“蓝信封”的30名大学生志愿者免费为外来工网上刷到20张火车票。这个2012年11月20日在民政局注册成立的NGO组织全名是“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他们订票是为了让外来工回家,让留守儿童春节不留守。
“蓝信封”是中山大学[微博]学生自发成立的一个公益组织,自2008年搭建平台以来,“大学生蓝信封”便一直实行至今,让大学生和留守儿童“一对一”开展书信往来,以建立持久的朋友关系,“蓝信封”的预期是通过心理层面的交流,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心窗,说出他们的心声。
閺傜増姘拃锔俱仛閿涙矮鎹㈡担鏇熸暪鐠愬綊顣╁ù瀣兊缁併劋绱伴崨妯肩搼楠炲灝鎲¢惃鍡曡礋鐠囧牓鐛ラ敍宀冾嚞閸曞じ绗傝ぐ鎿勭磼閻愮懓鍤潻娑樺弳鐠囷附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