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閺夊じ绨抽柛妤嬫嫹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广州高校NGO:各自的精彩 相同的难题(2)

2013年02月06日07:49  南方日报    我有话说

  “蓝信封”的创建者是中山大学[微博]校友周文华,当年他与同学便以“大学生蓝信封行动”的意在第一届谷歌全国大学生创意大赛中获奖,斩获2万元奖金。当年,周文华与 湖南和河源两地几所初中学校取得联系,还亲自到当地与学校、学生交谈,取得他们对蓝信封行动的支持。那一次“蓝信封”便与100来名学生建立了通信关系, 随后又在中山大学招募到与之相同数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双方坚持通信了一年时间。

  “蓝信封”的秘书晓岸告诉记者,“大学生蓝信封行动”倾向于与学生至少三年的通信(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对不同地区、家庭收入差异的留守儿童们做一份完整的心理调研,但是仅从信件和每年二至三次的实地探访,“蓝信封”所能得到的理想情况并不多。

  随 着注册NGO组织的成功,“蓝信封”已经不再满足于通信。2013年的暑假,“蓝信封”希望迈出一大步,希望能将这些留守儿童接到广州参加夏令营。“我们 计划让他们去参观父母工作的工厂,还计划设计一些课程给他们做培训”。晓岸告诉记者,目前“蓝信封”已经得到广州新东方的资助,可以为暑假来穗的留守儿童 提供食宿的费用。

  U&I

  成立4公益项目 委托专业组织有效花钱

  通过校内的一间实体店以及每学年大约4场义卖活动,处理校园闲置资源,盈利所得用于支持公益事业。目前,“有爱(U&I)慈善商店”有4个公益项 目,分别为“公益机构托卖”“西部助学”“大病救助”和“衣旧有爱”,其中的“西部助学”和“大病救助”运作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有爱(U&I)慈善商店”是由中山大学在校学生自发创建,通过校内的一间实体店以及每学年大约4场义卖活动,处理校园闲置资源,盈利所得用于支持公益事业。

  2012年9月11日,这家已经在校园内找到实体店的公益组织成功在民政局注册成为NGO组织“广州市海珠区有爱青年创新公益实践中心”,它的核心业务就是“有爱(U&I)慈善商店”。

  商 店位于中山大学园东区,主要经营来自师生的赠书和出租柜子进行托卖业务。赠书大部分以课本为主,书籍以原价的3折出售,托卖物品则收取价格的 20%-30%的服务费,公益物品享受20%的优惠。目前“有爱(U&I)慈善商店”已经招募到30多人的学生志愿者队伍,经营时间为早上11点 半到晚上9点半,每个时段至少有两名学生志愿者当值。

  除了经营实体店外,“有爱(U&I)慈善商店”每学年大概还有几次义 卖活动。“有爱(U&I)慈善商店”的CEO助理范杭告诉记者,2012年5月份以来,商店已经在校内和校外各进行了两次义卖活动。历次义卖活动 中收入最高的一次有5000多元入账。

  “有爱(U&I)慈善商店”的公关部负责人范楚君告诉记者,去年新生入学期间义卖活 动的成功原因有二,一是商店与校内学生媒体《中大青年》合作发行新生特刊,对“有爱(U&I)慈善商店”的公益活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新生几乎人 手一份;二是当年中山大学所有新生收到的入学通知书中,便附有学校发出“公益时”倡导。两个因素叠加起来,这个NGO组织斩获了2012年度将近四分之一 的营业收入。

  目前,“有爱(U&I)慈善商店”有4个公益项目,分别为“公益机构托卖”“西部助学”“大病救助”和“衣旧有爱”,其中的“西部助学”和“大病救助”运作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作为有所盈利的NGO组织,助学和救助似乎只有一个花钱问题。但是如何有效花钱在内部有过辩论,有人认为自己找到受助的学生和病人,有的认为应该把钱委托给 更加专业的组织来做事。最后,第二种想法得到了认同,范楚君告诉记者,当想法统一后,“有爱(U&I)慈善商店”便把精力放在如何“赚钱”上, “有更多的钱才能做更多事”。

  在“西部助学”上,“有爱(U&I)慈善商店”目前正在与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达成协议中,拟成立支教团的子项目,由支教团找到合适的受助学生,“有爱(U&I)慈善商店”则负责注入资金。

  “大病救助”则与中山大学雁行互助基金合作,同样为雁行互助基金找人,“有爱(U&I)慈善商店”注资。

  缺钱、缺人如何破解?

  资金来源匮乏

  收入主要来源,有的是通过基金会或学校团委的资助,还有的是参加创业或公益比赛所获奖金,或通过售卖商品所得。目前这些资金能勉强支撑他们的日常运作,但如果要进一步施展手脚,则显得捉襟见肘。

  这四个NGO组织面临着社会组织在广州蓬勃发展的助力,但是他们跟刚草创的社团意义已经不一样,每一家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NGO组织,都有监理会、理事 会、CEO和队员,它们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自我期许。这几家注册还未满一年的NGO组织无一不都面临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难题。

  “拜客广州”可能是其中解决资金得心应手的组织。它的CEO陈嘉俊告诉记者,在2013年刚刚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拜客广州”已经筹集到15万元资金, 这得益于“拜客广州”从2010年便积极申请基金会资助。陈嘉俊自信地说,2013年“拜客广州”估计可以筹集到30万元资金,目前已经到账的15万元主 要来自于“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和“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在此之前,“拜客广州”的资金并不充裕。比如,2011年“拜客广州”的财务报告显示,2010年其得到“和谐发展促进会”的拨款捐赠,参与天河区绿道体验补贴和福特汽车环保奖奖金,不过这三项资金总计只有24298.8元,当年花出16298.8元。

  有了这笔资金后,“拜客广州”和其他两家NGO组织重新搬进一个空间更大的办公室,为了节约开支,陈嘉俊还计划新办公室再进驻一至两家小型的NGO组织,一起分摊租金。

  “有爱(U&I)慈善商店”2012年有所盈余,通过托卖收取服务费和义卖得到的资金并不多,总额不超过25000元。中山大学为这个NGO组织提供 了极大的帮助,比如提供一间免租的实体店,另外所有的志愿者,包括CEO等人都不拿报酬。去年,“有爱(U&I)慈善商店”的公益支出只有 1000元,这是由于“西部助学”和“大病救助”两个项目正处于与专业组织谈合作的阶段。此前,“有爱(U&I)慈善商店”所资助的4名学生会在 2013年继续得到来自他们的资助,而其他的资金将会注入到支教团和雁行互助基金中去。“有爱(U&I)慈善商店”也正为筹措资金而绞尽脑汁,比 如他们的个人托卖服务,因为要兼顾校园闲置物品流转,他们不得不规定个人物品只能摆放一个月时间。

  “蓝信封”可能是这四家NGO组 织中面临资金最严峻的一家。尽管“蓝信封”每年得到校团委2万元资助,并且入围大学生黑苹果2012年秋季公益扶持项目,一次性获得2万元资金,但这点微 薄的资金已经无法令其进一步施展拳脚。注册后的“蓝信封”需要一个办公场所,目前他们在中山大学校内租了一个办公室,租金为2800元/月,今年2月8日 开始计租,已经工作几年的“蓝信封”创始人周文华为其预垫一年的租金,而目前“蓝信封”还未能找到其他持续注资的“金主”,只能靠校团委和参加公益比赛的 资金过活。

  “青草”去年得到的资助大约是2万元左右,另外在北京尝试收费夏令营得到数万元的收入,其间还得到学校等机构无偿的帮助,如果这个NGO组织资金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也可能妨碍着它的中长期成长。

  全职人员难觅

  近两年来,已成功注册的公益型NGO几乎都没有全职CEO。一是因为这些组织所获资金很少,没有钱支付高额工资;二是因为这种职业暂时还未兴起,得不到太多关注。

  目前,资金问题还不是摆在“青草”的创始人王向最头疼的难题,最难的是找到一名全职CEO,王向和向芯远未毕业,就算毕业了,她俩也可能不会当起“青草”的全职CEO。王向说,如果全职CEO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NGO组织便有可能半生不熟地持续下去。

  还 在华南师范大学攻读心理学研究生的陈嘉俊已经表示毕业后担任全职CEO,他目前有意向研究生导师推迟论文答辩时间,因为凭一己之力撑起“拜客广州”让他在 学业上捉襟见肘。不过,由于有信心在今年筹得30万元资金,他已经开始向有意于做全职NGO工作的毕业生投去橄榄枝,他预计今年可能招到三名全职工作人 员。

  “蓝信封”和“有爱(U&I)慈善商店”则更加松散一些。特别是“有爱(U&I)慈善商店”将资助项目交由其 他更为专业的组织来做,其对全职CEO的压力还未爆发出来。而“蓝信封”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拓展,其现状依然可以延续。不过,这将需要付出代价,最可预料的 一个代价是若干年后当其他同年注册的NGO组织翅膀长硬时,他们只能望洋兴叹。(记者:马喜生)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閺嗗倹妞傚▽鈩冩箒閺佺増宓�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婵炲棎鍨肩换瀣矗閹达絻鈧啰鎷犻崟顕呭晥

闁告瑦鍨电粩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