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3年11月18日08:43  光明日报    

  MOOC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有人认为,MOOC会对高等教育造成颠覆性影响,甚至使部分高校消失,我个人认为,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应该不至于消失,但是MOOC对高校一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迫使高校必须进行变革。不过,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同时MOOC也是高等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机遇,或许借此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

  其实,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就有许多人认为教育需要根本性变革。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92年就曾说过:作为规律,对某一知识主体影响最大的变化往往并非出自本领域内。可以有把握的预言,学校和大学,自从300年前以印刷品为核心重新组织以来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形态,但他们也将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动力部分来自新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录像和卫星技术;部分来自知识工作者终身学习的需要;部分则来自人类学习机制的新理论。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领域的结构性变革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MOOC本身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以MOOC为诱发因素,结合相关技术,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或者说,实现教育流程的再造。

  教师角色再造:“失落”的讲台

  如果拿医生、演员和教师来比较,就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医生在检查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包括检验师、麻醉师、护士等等,这些人都是给医生直接服务,使得医生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而教师则不然,虽然学校也有教学辅助人员,但是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从准备课件,到现场设备控制,基本上都要自己一个人搞定。

  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每一位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需要较多的支持团队,显然目前的高校是无法承受的。但是在MOOC中就不一样,因为一门MOOC课程可以同时供成千上万,甚至是几十万人一起学习,这样就产生了规模效益。就可以为主讲教师配备多名辅导教师、助教、教学设计专家、课件设计专家等,来协助主讲教师准备课程、设计课件、协助教学等。这样或许可以真的实现MOOC的教学效果比现在的面授效果还要好的情况。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尽管高校也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但是在教学领域基本上是比较独立的,每一位教师,不管水平如何,都可以在自己的讲台上充分阐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基本上不用担心自己被其他教师取代。

  但是在MOOC时代则不太一样了,前面已经阐述了MOOC的成功因素,就是希望请名师来讲课,以大投入精心制作,希望得到比面授还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真的实现了这样的效果,那么对于许多课程,比如《高等数学》,理论上全中国的学生可以只听一位优秀的教授讲课,本地教师都只是作为辅导教师或助教了。这样,对于大量从教学者变成助学者的老师,思想上是否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呢?

  课程模式再造:“乱中取胜”的课堂

  对于中国高校的课程而言,大部分都是由本校教师面对面讲授的,极少部分会请其他高校的老师来讲授(民办高校除外)。不过,这样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一些学校根本开不出某些课程,或者开不好某些课程。

  那么MOOC是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呢?比如,可否引入MOOC或其他网络课程,让学生看着视频学习,然后安排辅导教师检查作业,组织考试,并授予正式学分,这样不就可以开设一些原来无法开出或者开不好的课程了吗?

  当然,这样的课程组织模式,也不一定非要拘泥于MOOC的形式,比如上海高校就推出了中国式MOOC:在上海市教委的牵头下,30多所上海的高校联合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推动各个学校优质的课程向其他的高校学生开放。

  如果我们将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是否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一些经过认证的MOOC平台上学习课程,然后通过相关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者通过本校组织的考试,就授予相应学分呢?如果这样,是否就真的实现“教考分离”了呢?

  以上其实主要考虑了如何用优质的视频课程资源替代“面对面讲授”,但是如果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结合起来,可能就真的实现课堂模式变革了。翻转课堂是自2007年开始在美国及世界各地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回家做作业。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通过看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来到课堂上做作业并和大家讨论。很多人对这一种模式很推崇,认为它是兼顾了班级制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将MOOC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高校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网上学习最优秀的授课视频,到课堂上后,可以和本地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

  当然,不管用何种方式组织课程,其实一切都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性,虽然目前很多学生在MOOC上很热闹,但是他们是否会很认真自己学习完相关课程,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不管课程模式如何变化,都需要想方设法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组织机构再造:“非核心”教学社会化

  德鲁克还曾说:自二战以来的50年里,从来没有哪个组织中出现过像美军那样彻底的变化。军服未改,军衔依旧。但武器装备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军事观念和概念的变化则更加激烈,与此类似的还有武装部队的组织结构、指挥结构、单位隶属关系和职责。简而言之,美军的变化是从装备,到观念,再到组织结构,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而在教育领域,这样的全方位的变化尚不多见。但是流程再造一定是根本性的变革,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组织机构的变革。

  机构怎么变革呢?让我们看看高校最近一些年的变革,其中“高校后勤社会化”基本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大家认为,高校后勤不属于高校的核心业务,按照“组织应该专注于核心业务”的理念,这些后勤业务可以逐步交给社会来承担,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仿效“高校后勤社会化”,考虑到MOOC等新型教育模式的趋势和力量,我们是否可以将一些“‘非核心’教学社会化”呢?

  当然,所有的教学业务都应该是高校的核心业务,只是也需要分别考虑,比如目前不管什么类型的高校,一般都会给学生开设公共英语、语文等基础课,包括一些艺术等人文素养的选修课。对于一些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高校,一般可以由各学科的老师来兼任这些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的教师。但是对于一些学科比较单一的高校,比如工科、医学等高校,往往会成立一个公共基础教学部门或类似部门,专门来讲授一些公共课或选修课。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在这样的高校,尤其是一些研究型大学,这些公共基础教学部门中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能会存在问题,比如,在一个医学或工学院校,一位讲艺术公共课的老师在专业上的发展可能会存在问题,因为艺术学科在这个高校是边缘化的学科。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MOOC等方式将这些学校的“‘非核心’教学业务社会化呢?”比如,这些学校不再设立专门的公共基础教学部,而是让学生通过MOOC网站学习相关课程,或者通过网络同步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同类课程,比如多个高校的学生可以一起选修某某高校中文系优秀教师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

  如果真的这样改进,对这些讲公共基础课的老师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情,对于那些特别喜欢讲课的老师来说,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给更多的人讲课,体会更多的成就感,在其他方面也有更多的收获。甚至或许部分公共课老师可以成立专门的课程公司,形成教学团队,为其他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课程外包服务。

  管理方式再造:用数据说话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人类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大数据(big data)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从2009年左右开始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人们希望透过数据分析前沿技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发现一些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行为。比如,超市可以从海量购物数据中发现人们购买商品的习惯,从而决定商场进什么货物,或者如何摆放。

  大数据提出以后,自然也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比如目前以关注学习过程为核心的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学习数字化、尤其是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综合应用教育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个层次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策略,成为了国际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这方面,MOOC就是一个最好的试验田。因为MOOC网站上会产生海量的学习过程数据,就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

  当然,MOOC在管理领域带来的启示不仅仅这些,借助这个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包括学生在大学食堂就餐的数据,都可以成为教育大数据的一部分,高校可以对这些大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依靠数据来管理,而不仅仅是依靠经验来管理。或许这一点将使教育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微博]教育学院)

  结语

  MOOC就如一缕曙光,给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崭新的希望,我们都相信MOOC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

  但是MOOC绝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课程一披上MOOC的外衣就会顿显高贵,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者一进入MOOC就会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MOOC之于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机遇,是一种诱发因素。在MOOC的推动和诱发之下,结合翻转课堂、大数据、学习分析等学习技术,或许真的可以实现教育流程再造,重新定义教师角色,重新设计课程模式,重新设计组织机构,重新制定管理方式,从而打造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