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07年国家公务员面试题回顾:1月15日真题详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10:25   新东方
点击下面日期快速查看相应面试题:

  作者:新东方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教研组组长 戴斌

  1.团队很重要,但是有的团队效果不好,分析原因

  分析: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是团队是很重要,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因为题目的限定条件就是“团队很重要”。但为什么有的团队效果不好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大家首先不要急着去找原因、下判断,首先我们要“物化”团队这个定义:就是“团队”这一类“物”是好的,但在这一类“好”的“物”里,却在“使用”时有不好的效果。为什么?——不是这个“物”不好,而是没有把这个“物”用好。即我们推出有的“团队”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不在于“团队”这个做事方式对错与否,而在于“团队”的使用(运用)上是否出现了问题,“好”的东西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或许说到这里,可能相当多的考生会觉得上面所说的话太抽象,没有任何意义。但请大家细心地想,我们只要定好了答题的方向及侧重点是在于如何使用“团队”,那么后面就好答了。因为在这道题目里面,表面上看只是要求考生讨论“团队”,而实际上与“团队”相对应的就是“个人”,而题中“有的团队效果不好”,其中隐含的潜台词是有的“团队”协作比不上“个人”的各自发挥,即1+1<2 而不是1+1>2,如果考生没有看清楚题中的限定条件“团队很重要”,那么部分考生很可能就陷入一个与题意不符的答题方向,即着重点放在了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团队”协作,什么时候应该“个人”发挥。

  试着沿着这个思路给出以下几个答题的原则:

  (1)必须充分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坚持团队协作

  (2)有的团队效果不好在于有些团队并不是真的团队,其有团队之型而无团队之实

  (3)“团队”一定比“个人”效果好吗?这个问题一定不能回避,我们要回答真的“团队”一定效果比“个人” 好,而假的“团队”,不能和谐配合的“团队”所产生的效果甚至比个人更低。

  (4)对于团队是否抑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关键还是看这个团队是否在高效地运转,是否有充分激发个人潜力的机制存在于其中。

  参考答案:

  首先我认为团队是重要的,在工作中要坚持团队协作。真的“团队”一定效果比“个人” 好,并且有充分激发个人潜力的机制存在于其中。有的团队效果不好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效果不好团队并不是真的团队,是有团队之型而无团队之实的。具体来说,团队效果不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的:一、团队中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这种信任包括对彼此人格和能力上的信任。彼此信任是一个凝聚力的根本保障。二、没有解决冲突的机制。任何的团队协作过程中,意见的不和谐及利益分配的不和谐是必定存在的,如不能解决冲突,甚至使冲突升级,矛盾激化,这样团队也是效果不好的。而拥有良好解决冲突的机制的话,冲突将是一种良性的冲突,这反而有利于团队的发展。三、缺乏决策机制。任何团队都会在决策过程中面对五花八门的来自团队内部的意见,这些“大量”的意见常常会为做正确决策带来干扰,如何建立一个决策机制来快速地筛选出正确的决策,有时将决定一个团队的最终效果。四、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任何出自团队的智慧的英明的决策,最终能否产生效果,其一大关键点还在于能否把正确的决策(或决定)贯彻实施,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如果团队的“智慧”无法落到实处,效果当然不会好。

  2.你去参加研讨会,接待方不热情,不配合,怎么办?

  分析:首先答题的虚拟场景是“参加研讨会”,那么请大家先要明确参加研讨会目的是什么,去到研讨会是要干什么的。很明显,参加研讨会是要“给意见”、“参与讨论”。而对于我国的“研讨会”来说,其是有几个特点的:1. “研讨会”是全开放的,常常是欢迎多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自由参加。“研讨会”是一种学术的会议,即使是政治性的“研讨会”,如“三个代表”研讨会,其也是讨论政治方面的学术问题,因为许多政治理论也是学术领域的,所以仍然属于学术范畴。2.会议是要从不同角度讨论一个课题(或话题),3.可能是一个比较容易被考生忽视的特点,那就是“研讨会”一般是不收费,但原则上参会的人要自已解决食宿问题。因为“研讨会”大部分时候是一种不赢利的活动。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着手分析为什么“接待方不热情,不配合”。 认为这里实际上有以下几种可能:1.“研讨会”是一种学术味很浓的活动,接待方不热情,不配合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对方认为“我”学术水平不够,却“硬”要来参加“研讨会”,所以从心理上有抵触情绪,所以“不热情,不配合”。2. 会议是要从不同角度讨论一个课题(或话题),可能“我”的观点和某些“被邀请者”的观点有所重复,实际上“没必要”请我来,而“我”却来了,引起了他们的抵触情绪。3.这可能是最容易忽视却又最实际的原因,那就是费用问题。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况,参加“研讨会”不一定需要付“我”酬劳,但在接待上需要一定的费用,这增加了接待方的负担,所以对方“不热情,不配合”。4.最后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对方的“素质”问题了,有些单位的接待人员素质不高,在接待过程中总觉得自己是在“服务”别人,心里不大痛快,所以有情绪在里头。对于这个原因,实际上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但也是一种可能,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素质高,所以在分析时也应该把这种可能性考虑到。

  那么针对以上几种“可能的”原因,那么我们提出对策:1.对于认为“我”学术水平不够的原因,那么认为考生要摆正心态,认为可能与对方不了解自己是有关的,同时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努力抓住机会在研讨会表现自己的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让接待方相信“我”的到来是“有建设性的”。2.对于“我”的观点和某些“被邀请者”的观点有所重复这方面的原因,要告诉接待方,即使是同样的学术流派,在许多具体的观点仍有区别,百家争鸣才有利于研讨会的开展。3.对于费用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这是在显示中最有可能的一个原因。对于此,应分两方面,一是自己要尽量为接待方节省接待费用,多为对方着想。二是如果确实接待方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困难,可以考虑是否可以说服本单位领导负责一部分经费,和自己负责一部分。当然无论怎么说,最关键的还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互相体谅对方难处。4.对于对方接待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虽然可能性小,但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还是心态问题,不要发怒,要冷静地处理,可以向接待人员的领导或相关负责同志反映这一问题,由接待方的领导去“教育”他,而切不可“越位”“教育”对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参考答案:当我去参加研讨会,如果遇到接待方不热情,不配合的情况,我认为首先我自己要摆正心态,先从自己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再从对方的角度寻找原因,并针对可能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

  从我自己的角度寻找原因,这里第一个原因有可能是我的学术水平不高,在此次的研讨会中对方可能认为我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果是这个原因,我会抓住机会在研讨会表现自己的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让接待方相信“我”的到来是“有建设性的”。其次如果是“我”的观点和某些“被邀请者”的观点有所重复这方面的原因,那么我会告诉接待方,即使是同样的学术流派,在许多具体的观点仍有区别,百家争鸣才有利于研讨会的开展。

  另外从对方的角度寻找原因,有可能是我的参会给接待单位增加了负担,对此,我会从体谅对方难处的基点出发,尽量为接待方节省接待费用,同时可以考虑自己或自己单位负担一部分或全部的接待费用。另外如果是遇到一些接待同志本身是个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时,作为参会人员的我应该遵守大会的纪律,保持克制冷静,适当时候可以向大会的领导或相关负责同志反映这一问题。

  3.如果你被录用了并且被派往基层锻炼一年,可是基层领导不分配实际工作给你,怎么办?

  分析:首先对这道题目,建议还是从这个题目虚拟的场景着手分析,这里首先是“我已被录用了”,对于这个前提,考生切记一点,一定要做一个“感恩”的人,一定在答题前,要为这个题目做一个“定性”——那就是首先要感谢党、国家、人民的信任,“被录取为公务员”是一项光荣的事情。或许说到这里,许多考生可能会觉得是在上“政治课”,而不是在讲“面试课”。对此,希望广大考生很明确的一点是,面试实际上重点不是要大家去在“能力”上一较高低,不是要去比什么,炫耀什么,而重点是一个了解的过程,是考官了解考生的过程,了解考生深层次的、在笔试中无法体现的东西。在这里,坦诚地说,认为公务员实际上所谓的“能力”反而是次要的,关键还是一份“心”。这份“心”就是一种为国家、人民服务的心。这份“心”如何体现?在细节中体现。所以,对“我已被录用了”这个事实在答题先做“定性”是有必要的。

  其次,就是“被派往基层锻炼一年”这个场景,这里有一个大的背景:目前国内一些省市人事部门已经开始公务员基层锻炼制度的试点和实践。例如上海从去年起就规定,凡是没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上海新录用公务员,都必须到上海的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实习基地的社区党建、社区服务、信访接待、住房动迁、注册登记、执法检查、劳动生产、教学科研等一线工作岗位上实习锻炼一年。同时根据国家人事部门规定,副省级以上机关在新录用公务员过程中要保证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过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而现在许多省市已逐步将此规定延伸到全市所有区县机关,在考试录用的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招考职位要求必须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在这里,首先请考生们注意“被派往基层锻炼一年”是国家新政策,是“有利国家”,也是“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认同这个新的政策,要以此来作为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切不可在面试答题时,因为表现出怕“苦”不想去基层,或发出“基层学不到东西,没必要去”之类的言论。

  分析为模拟场景,就来模拟的事件——“基层领导不分配实际工作给你”。这里事件的主体是基层领导,请大家留意“基层”这两个字,一般来说,基层领导更注重实际的工作能力,对于刚被录用而暂时缺乏行政经验的“我”来说,一开始是很难马上就获得基层领导的信任的,而这时候“不分配实际工作给我”,实际上并非是“恶意”的,相反应该是基层领导对“我”的保护,希望“我”能先学习,再着手办理实际的工作和业务。这是最可能的原因。

  另外还可能有一种原因就是,可能是基层领导对“我”并不了解,还不清楚我的能力高低及擅长的方面。这也是可能的,毕竟刚分配的公务员即使是本单位的领导也未必完全了解自身的各种情况。所以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的观点是,考生必须对此抱有正确的心态,不要有意见,同时也不要去急于表现自己,一切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竟公务员的事业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用太着急地去体现自己的能力。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考生问:“,既然这种事情急不来,难道我们应该什么都不做,等待基层领导对我的赏识吗?”其实不然,不急于表现不代表不表现,实际上考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关键是有工作安排时即使是所谓的“不实际的工作”,也要兢兢业业地完成,这就是从细处体现自身价值,“不以善小而不为”。实际上即使是国家领导人,许多人在其年轻时同样也在基层工作过,同样做过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最后的成功,所以这说到底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伟大的人都可以做基础性的工作,作为初出茅庐的新录用公务员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可以。同时考生在完成“不实际的工作”时除了需要兢兢业业外,还要在工作中学习,向领导前辈学习,也要自我学习,以期提高自己,尽快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从事“实际的工作”。

  参考答案:如果你被录用了并且被派往基层锻炼一年,首先我需要感谢党和国家以及单位对我的信任,录用我为公务员,这是一项很光荣的事情。同时被派往基层锻炼既是服从国家的政策安排,同时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我需要把握这个机会,努力在基层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积累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而在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基层领导不分配实际工作给你,一方面我认为有可能是基层领导处于保护我的原因,希望先看先学,之后在安排实际工作给我,这样可以减少由于不熟悉基层工作而出现失误的几率。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会摆正心态,多看多请教前辈,争取尽快熟悉基层的业务工作。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基层领导由于对我的各方面能力还不熟悉,因此希望先观察“我”一段时间,之后在安排实际的工作给我,对于此,我认为不需要急于表现自己,我只需要兢兢业业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多看多问多学,,以期提高自己,尽快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从事“实际的工作”。

  4.上级两周后要来检查防火防盗防泄密工作,你是本单位这三个工作的负责人,怎么安排?

  分析:这道题目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道性格测试题,是测试考生是不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的一道题目。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先看模拟的场景,“上级两周后要来检查防火防盗防泄密工作”,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时间段——两周后。领导要来检查,而且给你两周时间准备(实际上这个时间还是很充裕的)。首先要请问大家,领导来检查,你希望给领导好的印象还是不好的印象?或许答案99.99%都会是选择好的印象。当然,这样的想法有错吗?没有错。但下面的问题恐怕就不好答了,请问如果在领导检查前的两周,防火防盗防泄密工作都做得很差或部分工作做得很差,你会选择在领导来检查前把这些漏洞都想办法堵住,或者想办法不让领导检查到不好的方面吗?这里或许有两个答案,一个是想办法“堵住”或“瞒住”,另一个就是如实地反映不好之处,不去改动它。其实这两种答案都不全面,一方面如果在领导检查前,“我”发现了不好的方面,当然要马上去填补漏洞,这里有些漏洞可能可以在领导检查前补好,也有些可能是不够时间完全“补”好的,但无论够不够时间“补”,作为这几项工作的负责人,都应该如实地反映存在的问题。说到这里,大概大家都已经发现这道题目背后隐含的问题了,那就是看考生能否做到既弥补工作的不足也不回避工作的失误。这是对公务员能力与责任感并重的职业要求。所以建议考生在答这道题目时,不要一开始就集中精力在如何安排领导到来后如何安排领导去检查工作上,而应明确表示自己作为“负责人”,在领导到来前应先做“自我检查”,发现漏洞就“补”,同时对工作效果的好坏应具有的责任意识,不回避责任。

  接下来我们才考虑领导到来后如何安排领导去检查工作,这里由于不同的考生可能有不同顺序的工作流程,这里实际上答案是不固定的。关键是要保障检查工作的流畅性,因为检查防火、防盗、防泄密三项工作,项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所以检查过程中,有可能流程上有可能出现“较混乱的情况”,所以要制定流程表,先检查什么,到哪里检查(检查地点),具体安排单位里哪位同事带领导去检查等问题都要一一在答案中有所体现。同时是哪些领导来检查呢?是否需要安排车去接领导来检查呢?领导可能不止一个人,是否领导存在分工?如存在分工,领导们是分别检查哪些项目呢?这些都要针对不同情况分类应对。

  参考答案:上级两周后要来检查防火防盗防泄密工作,如果我是本单位这三个工作的负责人,“我”首先先在这两周时间里检查单位里防火防盗防泄密工作情况,如果存在不足就尽快整改,同时将存在的不足和整改后的情况记录下来,在领导到来时再如实汇报相关的情况。其次要在领导来检查前安排好相关的流程。要先了解是哪些领导来检查,同时确定是否需要派车接领导,同时要确认领导到来的时间和随行人员的人数,还要确定领导存在分工,如存在分工,还要确认领导们是分别检查哪些项目。了解了情况后,就做好流程表,具体安排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时间、地点、接待的人员及各种具体的事项。

  在领导检查的当天,把领导接到检查地点后,要把检查工作的流程表发给领导和相关的随行人员,以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时要把自己所记录的问题和检查前所整改的情况如实向领导反映,方便领导了解情况。

  5.本地出现多例狂犬病死亡病例,政府决定扑杀当地所有犬只,引起部分群众存在过激反应,如何处理?

  分析:首先建议各位考生首先来看这道题目中的政府的行政行为,那就是“扑杀当地所有犬只”,那么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来看,是因为“本地出现多例狂犬病死亡病例”。那么实际上这是一个间接的逻辑关系,既“本地出现多例狂犬病死亡病例”是因为“当地有狂犬病人”, “当地有狂犬病人”是因为“当地有狂犬咬人”,“当地有狂犬咬人”是因为“当地有人所养的狗是狂犬”。好了,说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关键是“当地有人所养的狗是狂犬”却要“扑杀当地所有犬只”,这一点会让“养了狗但不是养狂犬的人”有很大的意见,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了。而题目中的“部分群众”实际上就是指“养了狗但不是养狂犬的人”。对于这类的问题,实际上在公务员的实际工作中都是很棘手的,因为很简单,在维护公共利益时有时会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有时这种利益还可能是合法的利益。说到这里,似乎有些像法学中的“紧急避险”,伤害了少数人的合法的利益(假如养的狗不伤人)。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的观点是可以借鉴法学中的“紧急避险”的一些观点,这里可能损害部分人的合法的利益,这是存在的。但关键我们要抓住,我们“扑杀当地所有犬只”一方面是维护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是损“小利益”而保“大利益”,所以整体来说还是应该支持的,另一方面是“迫不得已”,即除了“扑杀当地所有犬只”,别无它法。这个对策借鉴法学中的“紧急避险”的一些观点)。认为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就找到了实施“扑杀当地所有犬只”这一行政行为的“依据”。请广大考生特别留意一点,那就是作为行政机关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无论做什么样的行政决定或行政行为,都要有足够的依据。

  好了,找到了依据,下一步就是如何平复“部分群众”的过激心情。这里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需要做思想工作,居委会等群众性组织就可以发挥其协调功能,和谐社会里需要和谐的社会关系,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在这里是很大,所以考生答题时万不可忽视了群众有时可以“自我协调”的这一特性,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做思想工作不一定都由公务员代表国家去做,“群众性组织”有时比机关公务员更能达到一种协调的效果。另一个角度是经济角度,即对“养狗的群众”在其“犬只被扑杀”后,可以由政府做出一定的经济补偿。

  参考答案:对于部分群众存在过激反应的情况,我认为首先要向部分群众解释清楚政府作出该行政决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虽然可能损害了少数“养狗”的群众的利益,但由于除了“全面扑杀当地所有犬只”之外,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维护市民的生命安全。除了行政上的解释外,我们还应该对“部分群众”做一些思想工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居委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沟通协调功能,以此来平复其过激的心情。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经济补偿制度,对“犬只被扑杀”的群众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公务员论坛 公务员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公务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