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自恋幻觉的ABC
这个小小的体验也让我对投射性认同有了更深的体悟。投射性认同即,我将我的东西投射给你,你认同了我的投射,并表现出我的意识或潜意识所渴望的行为。如果精确地表达其逻辑,可以概括为一个简单的公式:
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你就会得到C。
最近,我写的一系列文章都是关于自恋的,而自恋的核心就是,我渴望将我想象中的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具体而言,就是我希望周围人能够按照我的想象来行动。
不过,我们通常不会也不能单纯地命令别人做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别人并不情愿按照我们的希望来做事。于是,我们就开始玩投射性认同的游戏,我先付出A——这是我认为很好的东西,而你就得表现出B——这是自恋的我们所渴望的核心。这还不够,如果你没有表现出B,我就会向你发出威胁,迫使你表现出B来。
我洗碗的小故事就藏着这个游戏。我做了自认为很好的事——主动地为妈妈洗碗,而我要换取的是妈妈和亲人对我的爱与关注,如果没得到我所渴望的爱与关注,我就会表达出怨气——我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们不给我想要的东西。
光这样也就罢了,因在我的家庭中,我一直都得到了足够的爱与关注。关键是,我这样做藏着一个更深的逻辑——我懂得妈妈的需要,妈妈也该懂得我的需要。但这种我懂得,可能是一个幻觉,而渴望妈妈懂得我的需要,就不折不扣是一个幻觉。这种逻辑进一步演化,就可以发展成“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当知道我的需要是什么,你还得为我的人生负责”。
并且,这个逻辑会延续到我的生命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和女性的关系中,而令我的一贯表现是,我总是主动付出,但每次付出都不坚决,都隐含着不情愿的味道,而当对方不能对我的付出给予我所希望的回报时,就会收到我的潜意识发出的否定或威胁的信息——你对不起我。
那些很愿意付出的人,譬如我自己,在表现自己独有的A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求回报,我愿意这么做”。但是,如果深入到潜意识深处,就会发现这句话是虚伪的,他们其实在渴望回报。渴望回报本来也不是不好的事情,毕竟付出和回报的循环是人际关系不断深入的动力,关键是,付出者限定了对方回报的方式,你必须以我所渴望的B来给予回报,其他回报我都不想要。而且,付出者还从不诉说自己想要的B是什么,他们希望自己不必说出来,对方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但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付出者势必会失望,随即会发出信息C,他会用种种巧妙的、自知或不自知的方式让对方感觉,你做错了,你对不起他。太失望的情形下,付出者就会脱离一个关系,而在脱离时,他感到绝望: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