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团结教育特色的学校,是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学校地处气势辉宏雄伟的德胜门城楼下,占地面积15500平方米,拥有4600平方米的体育场(馆),面积近600平方米、藏书2万余册的图书馆和民族展览室。现有教学班26个,学生794人,其中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9个少数民族的113名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4%,在编在岗教职工59人。学校始终积极努力地探索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师生在和谐、奋进的氛围里愉快的生活,实现着不断向上的理想。
第一、确定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
学校以“继承、创新、发展”为指导,确定把“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学校发展特色,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眼界开阔、学有特长、健康快乐”的学生,积极打造“善研、乐教、智慧、大气”的教师团队。第二、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学校管理团队的行动指南是——“三重”:重学习、重实践、重积累;“三做”:做学习的表率、做和谐的表率、做奉献的表率;“三加强”:加强大局意识、加强责任意识、加强团结协作意识;“两提高”:提高干部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注重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以“用心、用情、用爱做教育”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的师德教育专题活动。
第三、坚持特色设计,力促德育有效
学校坚持全员育人,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全程育人。我们积极推进“三项合一”教育模式,深入挖掘、利用各种德育资源,本着“起点低一点,着眼点近一点,活动实一点”的原则,开展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德育活动,将小学德育回归到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本着“先育学生成人,再育学生成才”的原则,抓养成、抓文明习惯,做到一日德育常态化。
在学生中普及《弟子规》手语歌曲,以“童谣伴游戏”的形式,开展了“游戏中的德育”等研究,将深奥的大道理和各项规则转变成充满童趣的儿歌、歌谣和游戏。在以“学习北京精神,争做文明小学生”为内容的创编新童谣活动中,学生共创编新童谣1075首,其中部分优秀童谣还被收入市教委编辑的《首都小学生北京精神童谣册》中。
学校坚持艺术育人,立足以课堂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在一—四年级开设了古筝课,让孩子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成立了陶艺、木工、合唱、古筝、舞蹈、空竹、葫芦丝、民族打击乐等各种社团,利用每周下午放学后时间进行活动。聘请专业的校外辅导老师,帮助有潜质的孩子进一步学习,培养他们的艺术特长,在每学期搞“达人秀”艺术节,为孩子提供了全方位展示的平台。为了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学校普及了8首手语歌曲,自编了4支民族集体舞,利用每次集会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跳集体舞《新疆好》、《爱我中华》和校舞《吉祥谣》,全校齐唱手语歌曲,伴着童谣跳皮筋,在欢快的乐曲中抖起手中的空竹。我校民族打击乐的主要鼓手在2013年全国鼓手大赛中获北京赛区金奖;合唱队获得二等奖;舞蹈队参加了2013江苏春晚的演出;校园集体舞获西城区二等奖;《吉祥如意》获得北京市第八届民族健身操舞大赛最佳创编奖等,六年级毕业生以古筝特长被理想中学录取。
第四、追求科学施教,稳步提高质量
“善研乐教”是教师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持续打造专业研究型教师团队,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是学校一贯追求的目标。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展开了互动式、专题式、听评式、反思式等不同形式的校本教研探索和尝试。
学校以两年一届的“民族杯”为契机,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第十二届以“吃透教材,因材施教”为活动主题,倡导教师要在研磨教材和关注学情两方面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第十三届以“发挥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创建高效课堂”为活动主题,全面贯彻市区减负文件精神,力求通过教师备课、授课、观课促进我校常态课实效性的提升。两届评优活动均得到了北京教育学院专家团队和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教研室的专职教研员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邀请特级教师亲自到校进行授课,切实地帮助老师们增长教学本领和研究能力,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以课题立项为导引组织教师参与实践、凝聚人心;以课题研究作为熔炉,培养打造骨干教师;以课题成果为舞台,为老师树立信心,找到个人的发展点、成就点。通过近年的科研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老师们的科研意识提升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形成了,在近年各级各类的论文评选中,无论是撰写的数量还是奖项的级别和篇目都在不断提高:获国家级奖项的3人次,市级奖项的7人次,区级奖项的35人次。
经过近年的努力,学校教师队伍已形成梯队,骨干教师比例不断增长,其中,紫金杯班主任3人,市级骨干教师1,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区级骨干教师7人,区兼职教研员7人。获得了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1人;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一等奖1人;第二、三届北京市民族学校“巨人[微博]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3人;3位教师承担了北京市数字学校名师同步课程的教学任务,第十四、十五届“金秋杯”教学设计、录像课观摩活动一等奖4人次,第九届、第十届“西城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一等奖2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5人。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改革成果——北京市百所名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文集》中收录了学校五位教师的教学案例或论文。
第五、不断开拓创新,深化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立足进一步发展办学特色,重视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风格。
1.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围绕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主题,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同在蓝天下,共育民族花”、“民小达人秀”、亲子运动会等,受到了学生、家长[微博]的认可和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打造特色的校园环境。从宽敞的校门步入大厅,学生的培养目标醒目地出现在书页背景墙上,两侧立柱上是评选出的“民小美德少年”大幅照片,大厅一侧摆放着一架雪白的钢琴和古筝,每天学生伴着悠扬的乐曲走进校园,开始一天的学习。大厅北侧是办学理念,南侧是民族班的班旗和同学们亲手制作的56个民族的泥塑图腾;大厅里还摆放了三个书架,让学生随处有书看,一套鲜艳气派的手绘民族鼓休闲桌椅让孩子们在读书的同时感受民族工艺的美。二层的美术长廊,陈列着师生创作的富有民族气息的绘画、书法、手工作品。各班门口悬挂着电子触摸屏,显示着民族班的班徽、班主任寄语以及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照片、视频,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时尚。民族班的班徽是学生和老师共同设计的,如:彝族班的班徽,就以彝族最典型的火把节为元素,将火把绘制在班徽里,再配上富有艺术性的解说词,让人耳目一新,在设计班徽的过程中丰富了民族知识,增进了民族情感。
地下一层的图书馆和民族教育展厅融为一体,更加宽敞明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民族情。下沉广场的民族园中修建了喷泉、民族墙浮雕,气势恢弘的长江、黄河激励着全校师生手牵手,心连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感染下,积极主动的接受着民族团结教育下。
3.加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特色,始终遵循基础、务实、主体、发展这八个字,并形成了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家长五位一体的开发合力。借助“UDS”合作项目,通过专家的指导,设置了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社团活动五大类课程,先后编写出了《英语课外阅读》教材读本、《古筝》、《空竹》、《中国结——基础结篇(一)》、《泥塑(人物篇)》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引进一部分专业人员,落实篮球、跆拳道、民族打击乐等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为音乐老师聘请专业古筝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以语文、英语这两门龙头学科,加强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还分年段为每一个孩子印发了《阅读成长手册》,六年之后,这一套手册将记录他们阅读伴随成长的足迹,是孩子们毕业时的一份珍贵纪念。
随着课程的实施,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方法得到培养,图书馆、大厅、教室里随处都可见到孩子们读书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记录《阅读成长手册》的习惯,许多家长也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在区级“书香燕京读书”征文活动中共上交学生作品82篇,好书推荐120部,共有41人次获奖,连续三年均有学生获区红领巾读书活动一、二等奖。
一所生机勃勃、持续发展的学校就是鼓励一切个体在一切可能的方面探索、努力、创新,只有这样,发展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灵魂,才可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西城区民族团结小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