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一小:以特色促发展 以文化聚师魂

2014年03月21日18:41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2011.11阜外一小学生走进陶艺村体验学习 2011.11阜外一小学生走进陶艺村体验学习
2011年阜外一小升旗仪式 2011年阜外一小升旗仪式
2013.3阜外一小参加第十六届艺术节器乐专场比赛 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2013.3阜外一小参加第十六届艺术节器乐专场比赛 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2013.5阜外一小民乐团 参加国家大剧院青少年优秀节目展演 2013.5阜外一小民乐团 参加国家大剧院青少年优秀节目展演
阜外一小操场:秋日暖阳下的金黄银杏 阜外一小操场:秋日暖阳下的金黄银杏
阜外一小教学楼 阜外一小教学楼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第一小学始建于建国初期,经过60余载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教育风格。学校有25个教学班,970余名在校学生,教职员工62人。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强调师生共进,师生共成长。同时,学校秉承“四优一特、三建设”的办学目标,树立了“爱岗敬业,一专多能;师德高尚,情趣高雅”的教师发展目标和“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学有特长”的学生发展目标,以“发现身边的感动,塑造美丽的心灵”为共同愿景,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四优一特三建设”构建校园特色优势

  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四优一特三建设”的办学目标,“四优”即环境优美、管理优质、队伍优良、育人优秀。“一特”即大力发展科技、艺术教育特色。“三建设”即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课堂文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校园环境、管理水平、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校的艺术教育经历几年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成立了“三团-舞蹈团、合唱团、民乐团”之后,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的努力和家长[微博]的支持下,参与各种器乐、艺术社团的学生近600人次,占学生总数的2/3左右,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几年来学校的舞蹈团、合唱团、民乐团在各种市、区级比赛中屡次获奖。在首届西城区七彩梦想大舞台的个人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一等奖27人次;二等奖23人次;三等奖30人次;在第十六届北京市学生艺术节西城区器乐专场的比赛中,学校民乐团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殊荣。

  为了推动学生课外、校外科技活动,普及电子技术,加强学生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积极参加了金鹏、创新、小院士、机器人系列比赛、市航模等多项赛事。分别有同学获得西城区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级小院士评选一、二等奖,还有其他67位阜外一小科技之星分获市、区级各类比赛一、二、三等奖。学校连续十余年获得西城区科技示范校称号,2013年获得市级科技示范校称号。

  近年来,在“四优一特”基础上提出的“三建设”,正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以此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这是提升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三建设”中具有统领地位。另外,要进行课堂文化建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功能、培养有用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实现内涵发展的核心。”此外,还要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是实现学校现代化水平的必经之路,为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课堂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助力。

  建设学习型组织,就要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领导团队更加团结务实、创新奋进。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善待教师、善待员工,尊重,信赖每一个人。通过建章立制,开展“党员亮诺、践诺行动”、“学习型团队表彰”、“优秀教师评选”、“党员教师献课”等活动,凝心聚力,努力打造学习型学校。学校被评为西城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校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课堂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战场,学校确立了“情礼交融、趣效相彰”的课堂文化定位。此外,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我校是西城区首所开启“校园云”的学校。“我校的‘校园云’就是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教师使用的桌面、学校数据的存储和个人数据的存储统一集中到数据中心,使用任何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工作、教学。在‘校园云’中,我们除了安装了一般的应用程序,还安装了人教版的电子授课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阜外一小“四优一特三建设” 的办学目标,涉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对学校总体发展的全面设计,顺应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契合了“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内涵、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西城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创建多彩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就像空气一样,环绕在每一位师生的周围,浸润着大家的心灵。它是学校的“精气神”,是学校的“魂”。学校文化的实质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 

  (一)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的线索,一定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具体目标,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在两支队伍建设中,学校注重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凝聚思想共识;在德育工作中,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养成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立足课堂、增效减负、提升教学质量。以师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参观、报告会、研讨会、党课、民主评议、发展党员、家长会、共建活动等多种形式打造学校文化。学校开展了“聚焦中国梦想,共享华彩人生”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党小组旗下演讲、书记讲党课、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优秀团队评选、创先争优、少先队员争章、星级班集体评选等紧扣主题的活动方式,突出教育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全方位的政治思想教育。

  (二)课堂文化

  学校将课堂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战场,先进的课堂文化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经过对传统课堂进行梳理和提升,学校确立了“情礼交融、趣效相彰”的课堂文化定位。突出了“礼”、“趣”、“效”在课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学生对教师“以礼相待”;教师对学生“彬彬有礼”。同时,“情礼交融”共生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愉快气氛中进行积极、有效的主动学习。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完成“礼的学习”、实践“礼的行为”、形成“礼的理念”。“趣效相彰”则是“趣”与“效”的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只有充满趣味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和能力。而有效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燃起对‘新知’的渴望。”

  (三)课程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就“音乐教学中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进入“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多学科的渗透上,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为国家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开发校本课程。针对校本课程的运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研究。通过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基本环节,以基本实现了校本课程的运作。

  我们在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中,寻找与“非遗”相关的内容,最后确定选取了30个教学内容。包括三年级的济公传说、快乐的锅庄;四年级的秧歌、太极拳;五年级的江南丝竹、青林寺谜语;六年级皮影戏、京剧脸谱等等。这套教材的内容源于国家课程教材,我们在使用时把它还原到国家课程中去,在3—6年级的正常课堂教学中使用,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学校的多彩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建的。学校的成员中有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相应的角色文化就有学校领导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领导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导,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是学生的主体精神。每个人在其中都是一抹亮色,又各具特色的融合于学校的大文化概念之中,浑然天成,烙印在每个人的意识形态里,成为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成为每一个阜外一小人的文化标签。

  学校多年来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西城区实施素质教育优类学校,北京市、西城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西城区法制教育先进学校,西城区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西城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校已形成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球校本课程等多项办学特色,学校在地区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实现学校优质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意见反馈 值班电话:010-62675595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62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试题查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