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迎园中学祝郁:如何从优秀到卓越

2014年10月20日16:01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各位校长、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同时也在这里向各位同仁学到了很多。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当学校不需要校长的时候,校长在想啥?”。

  我想先给大家看这几年来我的一个学习经历的罗列,看到这个罗列你可能不难发现,这些年来几乎每一年我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在学校。那么,不在学校的时候,我的师生都在干什么?这是我们迎园中学孩子们最普通的一天,每个班级都有学生的自治委员会,学生共同商定一些规则,38个班主任就是38个分校的校长,全体师生共同协商学校未来的发展,我们有着非常丰富的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师生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在创作学校的历史,他们需要彼此信任,一起读懂乐观、积极、坚持、努力的真正含义,这是一个非常欣欣向荣的学校。可是,十年前不是这样的。

  2004年4月5日清明节,我走进迎园中学成为第八任校长,此时学校刚刚经历了一段186天的空缺期,看不到希望的老师纷纷提出离开学校,而我面对着这样一堆问题,必须做出选择,应该如何解决一个个的问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刚刚到这个学校的第一周就出现了一个教师的违纪现象,我就问人事干部:以前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可是我们的人事干部却反问了我一句话:你问的是哪一位校长是怎么处理的?是啊,我有七任前任。所以,这个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学校必须建制,学校的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而学校的发展史应该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的变迁史,而不应该是一个校长的转换史。

  所以,我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建制,当时我手里有很多各个学校的制度,我是把这些制度拿来照搬?还是进行科学地研究?我们最后选择的是用科研来研究学校的制度,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觉得别人学校的制度再好也是别人学校的,是解决别的学校的问题的。那么,科研怎么做呢?我们是依赖第三方专业机构帮我们做这个科研,还是我们学校进行自主地探索?我们想到的是,制度是自下而上的过程,才是一个博弈和均衡的过程,而均衡就意味着每个人有动机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制度是由他自己制定的时候,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于是,在这样的选择中我们设立了学校的两个主要课题:第一、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学校管理创新的研究。第二、ISO9000标准,我们用企业的标准在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中进行运用和研究。我们建立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职责、规则,与程序构成了一个运行的管理体系,我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监督的这样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而制度成为了老师们愿意接受并积极执行的一个状态。可是,教育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像企业设置了每一个程序就可以得到我们预期的结果,而教育有很多变量。教育要求每一个教育者受守望相助,教育是需要形成合力的。那么,在教育规范不到的时候怎么办?于是,我又面临了第四个选择,那就是文化要起作用,在形成学校文化精神内核的时候,我们采取了积极作为的方式,我们认真地做了学校的顶层设计,我们启动学校的环境设计,把迎园中学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校园里我们设置了咖啡吧、文化社团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要唤醒教师的职业意识,我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幸福的教师,他是没有能力让学生幸福的,而长首先感动每一个教师,他们才会把自己的感动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我们在这个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做了三个方面的设置:第一、反复琢磨中形成了一个学校完整的理念系统。第二、在逐步推进中落实行为系统。第三、在精心设计中打造一个学校的视觉系统。我们坚持十年暑期校本培训,让老师们深入思考,就像刚才很多听众问的问题,我觉得我在下面听到这些互动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办学校?而学校培养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是我们真正的质量?什么才是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观?可能每个学校都有校史馆,而我们叫做足迹馆。我们希望记录迎中每一年的变化,因为这个变化的每一点一滴都是师生们共同努力得来的。于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老师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创造了备课上课的十步伐,老师们用故事去激励、用行动去传递,他们用故事分享的过程中去自醒。

  今天,你走进迎园中学可以看到每一个师生快乐的笑脸,老师们会说:我在这个学校做教师不是因为是一份职业和事业,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让我感到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经历了整整十年。我是在不断地遇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再去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我梳理了这十年发现,我们在学校走向优质的幼稚的过程中有四条基本的路径。首先,我们通过制度的重建让教师有了归属感和稳定感。其次,通过培育教师社团,重建了管理者和教师的一种积极关系。通过学校文化的经营重建,我们让教师有了更高的工作价值和使命追求。我们激活了教师一种团队的力量,只有当你把每一个教师内心的想法都激活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学校真的是勃勃生机。

  我曾经在今年上海市教师节表彰大会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上海甚至全国最幸福的校长,因为我有一批特别好的老师,因为他们已经把制度变成了一种信仰、优秀变成了一种习惯。有的人会调侃我,这个学校已经不需要校长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我又遇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更加复杂一些。在今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过程中,在群众的座谈会上,我学校的支部书记告诉我老师们提了很多对你的意见,其中汇集了所有的意见、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校现在的声誉越来越好了、校长的荣誉也越来越多了,可是我们发现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变慢了。上海市是国家高考[微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作为初中学校,我们的课程应该如何与高中对接?不要让优秀成为卓越的敌人。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有点不舒服,可是我就想优秀和卓越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我仔细地分析之后发现他们说得真的有道理,老师们在说我们有了自己的课程,我们有80多门自己的校本课程,我们的课程包括修身必修模块和散文选修模块。可是,老师们又问一句话:我们的课程真的适应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吗?学校课程的逻辑架构起点还能不能再去思考一下?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于是,我们重新坐下来在老师们共同的努力下在思考影响课程的四个要素,首先是制度管理、是课程的保障,教师培养是课程的关键,而文化是课程的要害,最后的结果是育人的质量。我们课程的逻辑应该是以人发展为本,我们结合学校的理念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乐园,这个过程中就应该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生发展奠基,最后为学校发展改革。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下,我们再反思,我说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是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第二、地方课程。第三、我们基于教师的能力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开发的学校的校本课程。

  所以,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学习内容的补充,而是学习方式的补充。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点,我们再思考今年的暑期,全体老师都分成各自不同的教研组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去突破自己学校课程的一个关键点?以我校的语文学科为例,他们提出了语文的魅力在于提升素养、培养能力,他们精心设计,我们的课程中,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我们还能为学生做一些什么?他们提出语文的素养不是教出来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暑假老师们在原来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梳理:阅读、写作、演讲,我们成立了学生的三百字团,微信会推送学生的三百字文章。同时我们增加了一个演讲的环节,让阅读和演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和一种习惯。

  这是我们的英语架构,用了一个叫做IREAD的架构:阅读、评估、达标、成长。2013年,我们还基于信息化学生素养评估后的系统对学生进行研究,因为我们用眼去观察、用主观经验去判断,可能做的很多东西不够真实。于是,我们把大数据应用到课堂中,课堂的过程、作业的过程、师生和师生的互动过程,都会成为整个的一个影响,我们会判断如何变革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的师生互动才是学生受欢迎的。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我们通过大数据来研究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从资源的情况上进行评价,从学科学习时间、学习兴趣和负担上进行评价。大数据的到来意味着学生有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我们才更加有机会用这些机会因材施教,让每一个老师了解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更了解了解自己。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感觉到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但是我却没有十年前那么辛苦,因为我发现我已经不知不觉地从一个领跑者变成了走到了队伍中央,我想就是一个教师内驱力的作用。此时此刻,我对优秀和卓越有了一个新的理解,也许优秀就是按照一个外在的标准去做并达到极致,而卓越是遵循内心的渴望激发个人的潜能,这条路从优秀走到卓越还很长,我期待着还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家分享,谢谢!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文章关键词: 中学校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