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武器
复刊后,《英语学习》当时的主办者沿用了陈毅的题词,并在第二期重刊了陈毅1962年对外语师生的一次讲话。
讲话中,除了感慨自己留法时未能有精力学习语言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还总结了学习外语的意义:“掌握了外语,可以把外国人的长处介绍到中国来提高我们的经济和文化,还可以把我们的革命斗争经验介绍出去。”
重刊这篇讲话,是因为文中一些提法放到这一刻依然很适用:外语学院的学生在校内是否可以只讲外语不讲汉语?一些人反对人家讲外语的做法对不对?学好英语是不是忽视政治的表现?学习用功的学生是不是个人主义?
复刊初期,征稿要求是:“革命回忆录、新长征的新人新事以及语音语法词汇方面的文章”。复刊一年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英语学习》的封底刊登了高厚堃译编的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的插曲《柳叶之歌》和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
对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厚堃来说,音乐是他一生的爱好,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也躲在家中偷偷听古典音乐。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这是第一次刊登真正的英文歌曲,“编辑一开始拿不准,很慎重地开会研究了一次方才定下。”
谨慎选稿,是那个年代留下的印迹。“当时,办杂志有很多担心,担心把领导的名字印错了,担心作者的立场不对。我们的禁忌更多,还担心选稿的媒体是恶意攻击中国的媒体。为了保险,尽量刊登古典作家的作品。1966年,连这些也做不到了,只好停刊。后来说缺少新闻纸,但更真实的原因是,大家都担心出差错。”
各种官方媒体上,学习英语是阶级斗争需要的论点,也被反复强调。
1978年的年初,《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文中称:“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78年的年底,为纪念毛主席诞辰85周年,《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毛主席到晚年仍每天抽空学英语。工作人员见他如此刻苦,就问老人家,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学习外语?毛主席亲切地告诉她,这是斗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