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英语
回到1980年,考上大学后,俞敏洪发现,虽然英语高考考了93分,但他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入校分班时,五十个同学分成三个班,他被分到A班。一个月以后,俞敏洪被直接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
这是中国大多数学英语人心中的隐痛,学习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严重脱节。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重复同样的悲哀——“用不用,都得学英语;学不学,都不会用英语。”
一些支持的声音认为,作为一种国际沟通的工具,英语不再属于某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它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全世界普及。为什么不努力去学习它呢?
另一些反对的声音则表示:应试教育下的中国,一个普通学生50%以上的学习精力都放在了外语上,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的中文能力每况愈下。学英语是好事,但不等于事事都要考英语,中文国度,何必把英文摆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呢?
争论,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发现,学好英语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机会,要和外面的世界自由交流,就要会说、会写真正的英语。
这一愿望成就了很多人。1986年,在北京中关村,多次出国未成的北大留校老师俞敏洪,站在电线杆子前,一手拿浆糊刷,一手拿英语出国培训班的小广告,准备赚些小钱提高自己的家庭地位。20年之后的2006年9月7日,新东方(NYSE:EDU)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日收盘价 20.88美元。身为新东方董事局主席和CEO,俞敏洪身家2.42亿美元。
大约4年后,在甘肃兰州,兰大毕业生李阳创办的《疯狂英语》,依靠“教人张嘴说英语”的一招鲜,也开始了持续10多年风靡大江南北的历程。
身为英语教学界的先行者,高厚堃对这些神奇的教学方式并不迷信。他认为,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虽功不可没,但也的确需要反思。另一方面,一个人能否学好英语,并非一个神奇的教材或短期培训这些外力所能达到的,关键在于自身的长时间坚持。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疯狂情形,以及应运而生的畸形的英语教育产业化,也吸引了新加坡纪录片导演莲·派克(LianPek)的摄像机。他曾是BBC 和CNN的驻中国记者,会说汉语但不会认汉字。他先后采访了疯狂英语的主持人李阳、退休老人杨景琇、北京街头民警刘文立、广州小学生李琪琪,试图解释“中国为什么要如此狂热地学习英语”这个令西方人难解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