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美国行之十二:奥兰多之思
喜欢文学的人,想必都看过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写得实在是好。
来美国之前,读过阿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随笔:《土地与庄稼的联想》。
在奥兰多旅游期间,忽然想到了这篇文章。
于是回宾馆到网上搜出来。
摘录了代表性的几段——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
我并不拒绝新的生活提供的新的可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制造出来的产品,或者关于明天,关于如何使当下生活更为成功更为富足的那些新的语汇,总是使我们失去内心的安宁。我们现今的生活已经不再那么简单了。以至于很多的东西不能用一个字来指称,而要组成复杂的词组。词组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化”。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全球化。这个世界的商业精英们发明了一套方法,把将要推销的东西复杂化,发明出一套语汇,不是为了充分说明它,而是将其神秘化,以此十倍百倍地抬高身价。
粮食危机出现了,但农业还是被忽视。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饿死人了,饿死的多半是耕作的农民。比如,我们谈论的印度,不是说旱灾使多少人饿死,多少农民离乡背井,大水又淹没了多少田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大概率事件。媒体与精英们最热衷的话题是这个国家又为欧美市场写下了多少软件,这些软件卖到了怎样的价钱。不反对谈论软件,但是不是也该想想那些年年都被洪水淹没的农田与村落,谈谈那些天天都在种植粮食却饿死在逃荒路上的人们?
《人民日报》发表此文章的目的,是为文中反复出现的呼吁重视农业的语句所打动,是为了凸显“党的喉舌”对农业的重视——这是我的猜想。(大家可以到网络上查原文)
其实,这未必是作家潜意识里的本意。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阿来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对农耕文明的深刻的诗意的憧憬!
真正伟大的作家和诗人,从来都是与河流、山川生长在一起,他们从骨子里天然地排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心灵只有与大地相连才能诞生灵感和激情。他们需要一种“诗意”的情调,当然,这种情调似乎总是与乡野、与原始、与闭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躬耕田亩,往来种作,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类似语句,无不是作家诗人对这种理想生活的描述。阿来在文章的开头,就这样充满深情地想象中国汉字: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然而,这只是作家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与芸芸众生的生存无关。
一个作家可以坐在明亮的书房里,“为赋新诗强说愁”;可以潇洒地写下指责窗外车流滚滚红尘世界的文字以换取稿费,但他却没有资格要求一个农民固守那一两亩仅能糊口的薄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来满足自己想象的欲望——农民兄弟有权利谋求更好的、更现代化的生活!
真正对农业重视,对农民重视,是把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引进过来,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是让土地与未来更无间隙地对接,而不是让他们固守田园,依然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耕时代生活。
说说奥兰多吧。
奥兰多(Orlando),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人口只有20多万。
20世纪初,奥兰多曾是著名的“橘子皮城市”。辽阔的土地上遍布橘树,每年秋季,挂满枝头的金黄柑橘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种植业的成功,让当地人过着幸福的小康生活。
1950年代后期,太空时代开始了,航天发射选择了奥兰多——肯尼迪航天中心为奥兰多带来了另外的财源。
奥兰多迅速地从农业为主的城市成功转型——
1971年,全美最大迪斯尼主题乐园建成,奥兰多成了一个主题公园大都市,年游客以数千万人计。之后,又有了超大规模的海洋世界(Sea World)、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
奥兰多还不声不响建成了自己的高技术走廊,佛罗里达州的硅谷。
曾经落后的奥兰多利用旅游业和高技术业,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人均收入接近四万美元。
奥兰多,我们可能学不来;但奥兰多没有留恋于当时繁荣的种植业,而是利用自身地理优势迅速转型,找到新的发展契机,这样的思路我们却应该好好借鉴。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们就不应该像浪漫的作家那样,厌恶甚至反对“那么多精英……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我们迫切需要把握更多的更及时准确的华尔街的信息,为我们的农业、为我们的农民兄弟注入更多的活力与时代元素。
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我们还会发现,“媒体与精英们最热衷的话题是这个国家(指印度)又为欧美市场写下了多少软件,这些软件卖到了怎样的价钱”这样一个事实,并没有给印度的农业带来冲击,恰恰相反,正因为软件业高度发达,赚取了大量外汇,印度才成为“金砖四国”,被誉为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又一“经济引擎”!
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近几年得到大力改善,农民生活也有了大幅度提升,这都离不开“媒体与精英们最热衷的话题”——“这个国家又为欧美市场写下了多少软件”!
其实,阿来也知道,让当代农民再像一两千年以前那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在两亩薄田里荷锄耕耘的情景很难维持了,于是,他为我们描述了新的田园风光——
我曾经由一个翻译陪同穿越美国宽广的农耕地带,为的就是看一看那里的农村。从华盛顿特区南下弗吉尼亚常常看见骑着高头大马的乡下人,伫立在高速公路的护坡顶端,浩荡急促的车流在他们视线里奔忙。他们不会急于想去城里找一份最低贱的工作,他们身后自己的领地那么深广:森林,牧场,麦田,相互间隔,交相辉映。也许他们会想,这些人匆匆忙忙是要奔向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他们的安闲是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宝贵的东西的那种自信的安闲。就在不远处,某一座小丘前是他们独立的高大房子,旁边是马厩与谷仓。在中部的密西西比河两岸,那些农场一半的土地在生长小麦与大豆,一半在休息,到长满青草的时候,拖拉机开来翻耕,把这些青草埋入地下,变成有机肥让这片土地保持长久的活力。
真的让人向往啊!
可是,阿来忘了,对于中国农民来说,这幅画卷只能是永远的乌托邦,因为——
美国农民户均一千亩土地,中国农民耕地面积仅一亩左右——其中有六百多个县人均只有0.7亩!
美国农业几十年前就实现了现代化:一个家庭,两三个劳力,就可轻松种植一千亩左右的土地!中国农业基本上停留在手工种植阶段。
美国农民一直享受着大量的来自政府的补贴,中国农民几乎享受不到什么补贴。
所以,美国农民可以骑着高头大马,悠哉游哉;
所以,美国土地可以一半“工作”,一半休息。
但,即便如此——我的一位在纽约生活了十多年的兄弟告诉我——美国农民相对美国城市居民来讲,依然要辛苦得多,许多年轻的农家子弟,并不特别安心农事,同样乐意到大都市去发展。
肯尼迪发射中心在奥兰多的建立,开始激活奥兰多经济的一池春水。
美国阿波罗计划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工程,始于1961年5月,结束于1972年12月,历时11年7个月。下图是退役的阿波罗飞船。坐在飞船前,做些“关于土地与庄稼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