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实践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05/12/06 16:00  考试虫丛书

  5.实践标准

  阅读下列关于实践标准的材料

  材料1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摘自墨翟《非命上》

  材料2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及《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对我们实践中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反对教条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真理检验问题的正确理解,人类对认识检验标准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既有唯物主义的理解,又有唯心主义的理解;既有消极的理解又有能动的理解;认识和掌握实践标准问题必须了解实践标准的复杂性。

  【答案要点】

  (1)在材料2中的观点看来,人类的认识就是一种工具,因此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无效和有效的区别,完全否认了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符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否认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必要性,也必然会导致把是否有效当作真理的标准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2)材料1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3属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1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材料2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材料3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因此检验认识的标准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断。

  (3)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事物客观性,只靠理论本身无法说明,因为判断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是看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这就要求检验认识的标准必须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现有的认识和理论只有主观性,没有客观性,因此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只有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才能成为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客观标准,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永恒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

  【考点链接】

  链接1: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惟一客观标准,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做出检验。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一方面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做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

  链接2: 列宁认为,实践标准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