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业规划原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 20:23   新浪考试

  三 学业规划原理

  1、学业发展路线图

  从学业规划的概念中可知,我们的目的是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我们的现实是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他具备了初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身体条件,有相当地文化基础。要从此岸走向彼岸,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各种必要的投入而外,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个人发展战略规划问题,俗话讲的是舟与桥的问题,也就是路径问题。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现时学生的人生发展路线图。

  我们的起点是初中毕业,理想是自我实现。如果能在学业完成后顺利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那当然是非常理想的状态。比如,有些学生在初中毕业后,经过科学审慎地学业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是飞行员,那么在上高中并完成空军飞行学院的学业后,直接被分配到某航空兵部队工作,这样就比较顺利的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学生们初次就业的职位并非自己的职业理想,这就产生了职业理想与初次就业目标之间的区别。显然,就业目标是职业理想的前提和基础,而职业理想又是就业目标的归宿。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那就只有在就业目标取得后继续学习和提高,通过持续的人才价值开发以向职业理想迈进。于是,就业目标的实现就成了学业完成后首要解决的任务。

  怎样实现就业目标呢?这首先是要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道德品质、职业智能及身体条件,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才价值;其次将形成的人才价值运用必要的方法销售给社会(也就是职业的获得),为人才价值的完全实现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的获得(也就是就业目标的实现)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因为人才价值形成以后,只有得以实现才有意义。而要实现,合适的职业的获得是关键的一步,这就像企业生产出产品以后,要实现其价值,销售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一跃。”怎样实现这“惊人的一跃”呢?这就要研究人才市场的需要。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作为用人单位,总是为了实现其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努力,这一根本目标就规定了它在对人才的需求上,既要能在必要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人才价值,又要其岗位的人力成本最低,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运营效率。就某一岗位而言,它对人才的要求必然是价值最可能地高、成本最可能地低,这其实就是人才的性价比的最大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美价廉。

  如果假设某一岗位在一个生产周期为用人单位创造的价值为a元,用人单位在该岗位上一个生产周期内投入的人力成本为b元,则某一岗位的人力资本运营效率为:

  L=a/b*100%

  如果个人人才价值为a1元(也就是德、智、体三方面素质内在的价值),个人的薪水期望为b1元,则某一个人的人才性价比则为:

  L1=a1/b1*100%

  又如果个人形成的人才价值为a1元(也就是德、智、体三方面素质内在的价值),个人的学业投入为b2元(将经济、时间、精力等折算为经济投入),则他的个人发展效率为

  L2=a1/b2*100%

  从前面两个公式来看,在供求双方的对话与博弈下,a1逐渐趋同于 a,b1则逐渐趋同于b, L也会逐渐地趋同于L1,最终实现基本相等,然后完成交易,也就是求职成功。其实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L是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L1则是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在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都会追求L的最大化!也就是人力资本运营效率的最大化。那么作为人才的销售方个人,为了实现这“惊人的一跃”,从而为自身人才价值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用人单位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此以来,个人发展的最低目标必然就变成了实现自身人才性价比的最大化,也就是L1的最大化。

  又从后面的两个公式来看,人才性价比的最大化自然是要求个人价值(a1)的最大化,同时个人价格(b1)的最小化。人才性能的最大化来源于人才价值(b1)的形成,而人才价格的最小化虽然只是个人的工资期望(b1),但它在根本上决定于在人才价值形成的过程中投入(b2)的最小化,这里的投入不仅包括了金钱的投入,更包含了精力、时间的投入。也就是说,从客观上来讲,L1的大小取决于L2的大小。而要实现L2的最大化,分子(b1)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来源于品德、智能、及身体条件,根据笔者前面的分析,人才价值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智能的大小,而智能开发的最大化一是来源于职业禀赋,二是正确的方法,三是后天的勤奋。分母(b2)的最小化则来源于求学起点上进行学业规划时的正确决策。这样以来,在现实情况下,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成才道路就被我们描绘出来了(如图4-1),他的成才到成功一般来讲要经过以下5个步骤:

 

  

 

 

  (图4-1)

  从现实来看,上图显示的五个步骤中,前4个步骤的完成对于人才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这是因为从个人来讲,我们现在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职业仍然是谋生的手段,只有实现了职业理想或事业理想,才能为人才价值的完全实现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个人也只有在经济相对自由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职业或事业理想,我们必须通过自身人才价值的不断开发,以形成自己的人才价值,并说服社会和市场为你提供职业或事业这一实现自我的舞台。我们知道,人才价值的开发就是个人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改造以全面提高德智体三方面素质的过程。前面又提到,市场需要的是人才性价比最高的人才(也就是第2个步骤)。这一方面要求将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另一方面要求实现开发过程中投入的最小化,这包括了时间、金钱、精力等等方面。而要实现这两个方面,关键一点就是求学开始(初中毕业)时科学的规划和决策。这种在求学开始(初中毕业)时立足于自主地开发人才价值的战略规划便被称为学业规划。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学业规划的最佳时机是初中毕业的时候,然而目前社会主流观念依然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考高中、上大学。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时期进行学业规划对于人生发展的战略意义。大量的学生学的是他们不喜欢、没有兴趣的知识的技能,而真正感兴趣、有天赋的方面却没有学习,结果呢?学生没有将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充分地开发出来,学成四不像。这样以来,大学毕业后自然难以找到工作。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恒公时,就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益深,蔡桓公自己浑然不觉,还讽刺扁鹊是好治不病以为功,说他是没事找事。第二次,第三次,扁鹊分别指出在肌肤,在肠胃,结果蔡桓公顽固地拒绝治疗,最后等到病入膏肓,他才想起扁鹊,结果呢?落了个无医可治的结局。就学业规划而言,在你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就劝告你要注意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业,避免掉入人生发展的陷阱,可我们大部分人都以为我在无事生非,不愿听从劝告,高中毕业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人固执己见,结果等到了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了,才想起学业要规划。然而由于你的职业发展方向已经基本确定,这时再来规划岂非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我们说,学业规划事不宜迟。当然学业规划毕竟不是给人治病,虽然这时已经太晚,但通过它依然可以让个人以后的发展之路走得比较顺利,避免再走发展的弯路。我们现在已经是高中毕业生!就像前面讲学业规划概念时提到过的,虽然可能已经走了些弯路,但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现在开始,我们依然可以用比较科学的战略规划来规避发展道路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陷阱,从而使自己顺利地实现人生理想。那么什么是个人发展的战略规划呢?笔者认为,所谓个人发展战略规划,是指规划主体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人才价值),在认真分析了自身现状、社会环境、未来社会需要等方面后,确定发展路线、制定发展策略的一系列活动。个人发展战略规划既能让自己实现理想,又不会使自己陷入绝境。个人发展规划从其发展阶段来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得实现自身人才价值的职业或事业平台的个人发展规划,这被称为学业规划。主要是规划主体为了高效地获得职业或事业平台而对学业(主要是初中后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它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求学成本(时间、精力、金钱等等)有效地获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或事业平台,所以更强调所学与所长、所爱的统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它所规划的人生发展阶段主要为初中毕业后至进入社会找到职业或事业的平台时期。另一类则是在获得职业或事业平台的基础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实现自身人才价值最大化的个人发展规划。也就是对自己职业或事业发展路线的筹划与安排。这就是职业规划。它所规划的人生发展阶段为找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职业或事业平台到退休为止;学业规划目的是在实现人才性价比最大化的前提下完成就业,而职业规划的目的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才价值。显然,在这两类不同的个人发展规划中,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升华。)

  2、社会用人体制对学业规划的影响

  我们求学的目的是学知识、学本事,为将来顺利进入职场、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由于现在毕业后自己负责求职,因此求学的首要目的便是为了毕业时顺利地就业,然后才是自己的长远发展。要能顺利就业,必然要研究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及市场中的用人机制。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严重的买方市场。就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我国各行业的用人体制中起作用的还并不完全是市场因素,政府因素也起着巨大的决定作用。由于政府权力的过度介入,造成了人才市场严重的发育不全,大学生个人向上发展的通道被权力侵蚀得相当狭窄,使得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外在因素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起的作用相当大。这就使得用人体制因为权力因素的介入而表现出了不同的特性。我们称权力因素较多介入的用人体制为权力化用人体制,称权力因素介入较少,或者基本没有影响的用人体制为市场化用人体制。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学业规划时应做如下考虑:

  在权力化用人体制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我们只能遵守这些地区的行动规则,那就是要具备相应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或者经济条件。如果没有这些,那么就尽量避免进入这些地区和单位。这些单位一般都是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等。并不是说这些单位都完全是以权力(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为核心来选拔人才,实在是它们受权力的侵蚀太大。那么我们求学时就可以选择普通高校中的一些文科管理类或其他能够应用于行政、科研、教学、文化事业管理等领域的相关专业。

  只有在市场化用人机制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人才市场的一般规律才能起作用,我们升学决策的一般原则(学业规划原理)也才会有效。这就是分析未来人才市场需要,同时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及所在,以及对自身其他发展要素的分析等,在此基础上选定专业;然后根据专业再来选择学校,选择在所定的专业上有优势的学校;再然后根据自身的分数条件及各学校的招生章程、录取政策等具体框定学校;最后才来根据求学成本(学费、生活成本等)因素来选定学校;选到这里,才是考虑所谓的地域因素,看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生活舒适程度等。这就是我们升学决策的一般原则。

  下面我们就根据学生自身的几种主要情况来具体分析升学决策中的学校及地域选择。

  立志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在选择地区时,要考虑的是该地区的学校的科研能力是否有比较雄厚的实力?这些学校一般都是985至少也是211高校。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搜索一下这些学校都在哪些区域,然后再来选择。

  就业目标为公务员的,可以考虑的地区首选北京,至少也应该是省会城市,这些地方信息发达,公务员资格考试的培训质量也比较高。

  如果完全凭自己奋斗,没有外在条件支持,又立志从事实际工作的,就业目标宜选市场型的用人单位,也就是其考察人才主要看其德才素质,而不是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这时,在选择地区时,应该考虑到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求学,比如东南沿海的江浙一带。因为这里经济宽松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在学校实习时容易找到相应单位,那么毕业时,由于已经有了在这些单位实践的经历,其竞争优势就要大于在外地求学而到本地来就业的毕业生。比如说,你在科学地规划了未来的学业,并制定了相应的升学决策后,选择在浙江温州的某个高校读书,学习国际贸易专业,那么你可以在学校读书时就走向温州市的某家企业进行实习,并从中学习了许多知识,积累了相关经验,这时毕业后,你在温州求职时,就比从其他地方(比如内陆地区)来的高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更容易找到工作。因为你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经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在内地的许多高校是做不到的。

  3、 职业价值论

  从人才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我们说社会是人才价值实现的舞台,这并不错,但是显得比较抽象。笔者认为,具体来讲,人才价值实现的舞台应该是其社会的劳动分工---职业。每个人只有在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职业上才能较好地实现自己的人才价值。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围绕大学生能否作保安或肉贩等基层职业的问题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理应从事社会中的高层职业。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做这些基层工作?职业是天生平等的。我想,这里面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其一是个人发展过程的投入产出问题,另一个则是职业对人生价值的影响。第一个问题我曾多次强调学业规划的重要性。至于第二个问题,职业对人生价值有无影响,有什么影响等等,笔者在这里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般来讲,从事不同职业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无高下贵贱之分。从国家元首到田间农夫,都是令人尊敬的劳动者。但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是有其相应的职业能力的,简称为职能。所谓职能,是指在职者行使职权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职权越大,职能就越大,从业者通过行使职权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就越大,则该职业的社会价值就越大。

  人们关于精英与普通职业的争论实质上是职位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也就是关于职业价值的争论。在我看来,职业按其所承担的职责或者拥有职能的大小可分成不同的层次,通常被称为职位。比较普遍的讲,某类职业的职位越高,它的职权便越大,职能也就相应地越大,社会上与其有利益联系的人就越多、越紧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大。反之亦然。比如街头小贩固然能安身立命,但其职业也仅是关系到自己和家人的衣食生活,政治家的工作却关系着更多人的安康和幸福,艺术家则能为众多的人带来精神的慰藉。而科学家的工作,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如果这种影响和作用(社会效用)是正面的,推动社会进步的,那么它便是在职者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当然职业的社会效用能否变成社会贡献,还有赖于在职者的德才情况。如果此人比较称职,德才兼备,则他在这一职位上便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如果他不称职,或者品行不端,那么他在该职位上轻则贻误社会,重则危害国家。并且,其从事职业的社会效用越大,对社会的贻害越深。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职务犯罪中,职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职位越高,对在职者的德才水平要求越高。正如古人所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唯物史观认为,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其职位、职能、职权、职责的统一体。职位对人生价值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职位越高,其对社会的贡献就可能越大。于是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都宁愿追求更高的职位,也就是价值最大的职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才有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俗语。因此,在我们取得立业成功之后,远不是万事大吉。而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努力奋斗,以期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4、 职业与学(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如果说,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是目的地,那么学(专)业选择就是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技能及德、体条件,而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则是学(专)业的主要内容。从经济和效率地角度来看,我们所选择的学(专)业当然应该是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而从学(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来讲,它们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呈现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非常复杂的相关关系。比如数控机床专业它所对应的职业最适合的也只有企业中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最后发展成为高级技师。烹饪专业在毕业后最合适的也只是成为一名厨师。同时又有些专业其职业方向比较宽泛,比如经济学专业出去的学生可以从事企业管理、经济学研究、新闻记者、营销策划、经济分析、高校教师等多种职业,而对于某一职业比如新闻记者,它可以接收经济学、新闻、中文、哲学、历史等许多专业。那么我们在学业规划的时候,就首先要研究和分析专业与职业的相关性。到底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或是多对一?在确定了这些问题以后,我们具体来讨论这三种情况的专业选择。

  (1)、一对一

  这种情况最为简单。它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中职类学校或高职学院。培养目标单一明确。此类职业的技术含量比较高,也比较单一。它属于学业规划中比较主动的一种态势。可以让我们先定目标,后选路线,在各种路线中选择求学成本最低的一条,这类专业和职业一般都适合于专业技术人员。

  (2)、一对多

  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普通高校中,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厚基础就是指这类专业。它们所对应的职业目标有多个,从职业的人格特征来看,许多都对应了两种以上甚至六种人格类型的职业都有涉及。比如前面所说的经济学专业,从职业人格来看,它可以对应研究型人格职业比如经济学研究,也可以对应管理型人格职业比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也可以对应艺术型人格职业比如营销策划,事务型人格职业企业信息管理等等。这样以来,我们在确定了专业方向后,还要确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这里要注意的是确定职业目标时一定要和自己的职业人格一致,比如你属于管理型的人格你就要选定是管理型人格的职业,比如企业管理者或新闻记者。并根据具体职业目标的标准要求来针对性地学习和开发其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还是经济学专业,你确定自己毕业后从事新闻记者这一职业,那么你在学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新闻记者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学习,比如写作能力、社交能力、新闻敏感度的培养、驾驶技术等等。此种类型适合于在学业规划时先确定专业后确定职业目标的情形。应该说,先定专业再定职业目标已经是一种比较被动的人生发展态势。然而由于这一类型的存在,它可以让学生比较顺利地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因此,作为大学入学的新生,一定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机,从被动走向主动。否则自己的人生发展将陷于更大的被动。

  (3)、多对一

  就是多种专业都可以发展到某一种职业的情形。这类职业一般属于管理型人格的职业。比如新闻记者,比如政府公务员,比如营销主管,比如企业管理等等。这种类型也适合于先确定职业目标后确定专业方向的情形。它其实和第一种比较类似,在学业规划时处于比较主动的态势,能够比较好地找到一条求学成本最低的学业路线。至于现在高校究竟开设哪些专业,这些专业都对应怎样的职业方向,每一种职业方向的利弊是什么?是否适合于你自己的发展等等问题,中国学业规划网研究中心经过近几年的调研,获得了初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已经通过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专业详解》一书向社会发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使用。

  5、学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原理

  通过前面的路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初中毕业后的学生面临着两大任务,一个是学业规划,一个是勤奋学习。本书重点论述学业规划的原则、方法及具体的制定等等问题,从而为中学生的成才提供战略思路上的方法论。人才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其实就是说服社会接纳和肯定自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也是一场战争,是为了征服社会(市场)以肯定自己价值的战争,那么我们在战争开始之前就需进行必要的筹划和设计。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矣,多算胜,少算不胜,况未算乎。就初中毕业后的学生的成才之路而言,也是需要庙算的,这一庙算就是学业规划。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学业规划呢?

  这就要研究学业规划与我们人生发展路线图中的第三个目标(再次目标)之间有何联系及关系。人生发展路线图中的第三个目标(再次目标)为实现就业。实现就业的本质就是把自己作为人才资源初步地销售出去。要顺利地实现销售就要研究市场需要和自己的人才资源,然后通过一定的学业开发将自己潜在的人才资源开发成现实的人才价值。又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不同的职业及岗位具有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因此,职业价值高的、收入高的职位其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说学业成本(时间、精力、金钱)也应当高,反之亦然。但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这一规律被供求关系及具体的分配制度大大地扭曲了。于是社会上曾经出现过“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的现象。当然,现在这种现象大为减少。但新一轮的大学生就业难风潮及技术工人荒正在流行。这其中的原因既包含了大学生没有实现自身人才价值的最大化,更有社会现实用人机制、供求关系等等因素。因此,我们的进行学业规划时,一方面要学其所长、所爱,将自己的人才价值开发成最大,另一方面要考虑未来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将自己未来的求职风险降到最低。

  1、职业价值对学业生涯的影响

  另外,在规划学业生涯时还要符合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少,见效快。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就业目标,实现个人经济上的自立和相对自由。前面一再提到,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学业生涯进行开发。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兰德的职业分类,我们可以对不同类别的职业所要求的学业生涯进行社会、经济分析。霍兰德教授将不同的职业按其人格的匹配度分为六大类型:研究型、管理型(企业型)、艺术型、服务型(社会型)、工具型(现实型)、常规型(事务型),每一种类型适合于不同的人格。这六大类型通过一个六角模型表现出来,其中连线比较短的相关度比较较强,否则比较弱。

 

  

 

 

  图4-2               图4-3                  图4-4

  那么,在这六种类型职业中,按照笔者在前面对职业价值的分析,从其对社会做出贡献大小的可能性来看,管理型和研究型两种职业与人们社会生活的联系最广泛和最密切。从事这两种职业的人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四类职业,也就是它们的人生舞台要大于其他四种类型,因此它们的职业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要大于其他四种类型,其他四种类型分别处于这两类职业类型的基层。另外,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型、艺术型、工具型这三种职业主要是与事物打交道,而管理型、服务型、事务型则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因此笔者可以将这个六角形转化成为两个三角形(如图4-3、4-4)。其中图4-3侧重于与事物打交道,而图4-4则侧重于与人打交道。因此,从实现个人价值的角度来讲,人们都比较倾向于追求管理型或研究型的职业。

  知识结构对求学成本的影响。

  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体系,如果把职业分为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类别,那么也可以据此把人类积累的所有知识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学类知识,一种是术类知识,还有一种是学术结合类知识。学类知识侧重于理论积累,需要花一定的求学时间掌握人类所积淀的研究成果,借以吸收并消化,从而为社会生产服务。此类知识如:理学、经济学、哲学、历史等;而术类知识则更侧重于实践和个人的自悟,在求学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可,而应该将求学精力投入到实践和运用中去。此类知识如文学、艺术等。学术结合类知识则是既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如工学、管理学、医学等。

  下面是用学类知识、术类知识的分类对我国高校开设的十三大类专业进行划分。

  学类知识: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理学、农学

  术类知识:文学、艺术、体育

  学术结合类知识:工学、管理学、医学、法学、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学、职业教育

  术类知识:文学、艺术、体育

  学术结合类知识:工学、管理学、医学、法学、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学、职业教育

  从职业人格角度来讲,一般认为,研究型人格适合于学习学类知识,而艺术型人格则适合于学习术类知识,管理型、工具型、事务型、服务型则适合于学习学类与术类相结合的知识(如图4-5)。 根据前面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学类知识需要较高的求学时间、精力,也就是说,花费的求学成本比较高。一般都要从普通中学读到大学毕业,甚至还需要继续深造。而术类知识,更多侧重于个人的悟性和实践的积累,因此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读完中学、大学或者深造。它们各自所需的求学成本如图4-5所示。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业规划时,要认真考虑自己所定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到底是学类知识、术类知识还是学术结合类知识,如果是术类或者学术结合类知识,则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考高中、上大学,完全可以在初中毕业后上一个中专或中职类学校,尽快进入社会以提高个人发展的效率。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学业规划原理

  学类与术类结合知识对应的职业人格

  术类知识对应的职业人格

  求学成本由低到高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