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知识大盘点:人口迁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7日 02:32   新浪考试

  二、人口迁移专题系列

  1.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2.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原因)。

  3.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1)自然原因:原居住地纬度高,气候寒冷;(2)社会原因:原居住地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4.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5.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1)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2)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3)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6.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7.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1)获取足够的劳动力;(2)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3)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1)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2)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3)促进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有利影响:(1)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2)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3)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4)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5)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1)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2)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3)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4)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9.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环境人口数量。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三、城市专题系列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1)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2)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3)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1)附近铁矿、棉花资源;(2)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3)科技发达;(4)劳动力丰富,素质高;(5)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6)现代工业(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1)便捷的交通;(2)广阔的消费市场;(3)高素质的劳动力;(4)宽广的经济腹地;(5)充足的商品供应;(6)丰富的农副产品;(7)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1)道路狭窄,交通堵塞;(2)居住拥挤;(3)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4)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已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1)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2)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3)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4)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4.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5.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1)交通线路拥堵;(2)交通环境污染

  措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1)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2)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3)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6.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1)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2)大城市中心区萎缩;(3)中小城镇发展迅速;(4)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7.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1)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8.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1)地形: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9.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重要原因:经济因素。表现为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