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十大附中名校作文新题预测精选
第一章 高考作文内容锤炼
切题篇
人大附中名师谈【切合题意三技巧】
一道高考命题,关系亿万学子,情牵大千社会,所以它的拟制,必须细致严谨而又独具匠心。从内容上看,要切合时代热点,但往往又不能直接表述;从形式上看,一般会延续本土风格,但又不会一成不变;从难度上看,不会设置太大的审题障碍,但又会体现测试的梯度。这些特点,都会巧妙地包含在试题之中。准确把握命题者的这种思路,文章才有可能步入成功的殿堂。如何自如地过好“切题关”呢,下面三种策略最为有效:
一、审读题目时要把握重点。很多高考作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角度等均进行了限制,考生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才能不离题、不偏题,收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效果。由此看来,那些注重形式与语言,却忽视题目内涵挖掘的作法,相当危险。当一个题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它属于哪种命题,又要分析题目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思考题目的隐含条件与限制。以2009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这也是一种 ”为例,“也”字便是写作的关键,如写“这也是一种幸福”,那就说明你写的人与事本身也许并不是很快乐或幸福的,但事后回想起来,才觉得“也是一种幸福”。如果忽视了命题的这种限制,直接将文章的内容写成了“这是一种幸福”,题意也就出现了偏差。
二、审读材料时要找准角度。不管是何种形式的高考命题,提供的材料之中都会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因此,破译这种隐含信息尤其重要。如2009年天津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中便有这样一句话,“不管怎样,‘90后’终将担当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不难看出,考题意在引导考生重点解读“90后”阳光健康的一面;反之,那些一味批评或指责“90后”的文章,都有偏离题意的嫌疑了。命题者的这种思维倾向,就需要我们在审读材料时发现。又如2009年全国Ⅰ卷的这道作文题: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材料里的两个段落,看似寻常,实则颇有讲究。从写作对象上看,寓意深刻:小狗、小龟和小松鼠,象征成长的生命个体,代表的正是我们青少年;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暗示的则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对象。从材料安排上看,各有侧重:第一段讲述故事,是写作的触发点;第二段发表感慨,是立意的关键点。从立意角度上看,内涵丰富。青蛙的感慨是想告诉我们,因材施教方可更上层楼,扬长避短才会开阔天空;仙鹤的话语则是强调,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完善自我才能尽显风流。不把握命题里的这些信息,再美的文字也只是镜中之月、水中之花。
三、下笔行文时要锁定题意。要让所写的内容切中题意,还得学会在行文之中处处切题。具体来说,有四种技巧供同学们选择:
【误区扫描】
不少考生因为没有认真审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考场作文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从高考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失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误解命题意图。以2009年福建省作文题“这也是一种……”为例,不少考生虽然拟出了“这也是一种快乐”“这也是一种美”等题目,可均是直接描写快乐与美好的生活,忽视了“也”的限制。此类文章写得再美,也只能判为“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
二、忽视题引要求。以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为例,题引要求考生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作文,结果有的考生既写“触摸都市”,又写“感受乡村”,内容偏离了命题要求。又如福建省的一道高考作文题,题引出现了三个话题:“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留下一点空白”。考题要求,“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结果有的考生既写诸葛亮又写戈多,还有的将三者凑到了一块。
三、忽视命题限制。这种限制,也属于审题范围。它主要是通过命题要求表现出来的,而且限制主要体现在文体上。以2009年湖南高考卷为例,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如果文章偏离了文体上的限制,文章自然就失败了。就湖南考生而言,每年在这方面出现失误的考生不在少数。
【高考满分范文】
这也是一种美丽
2009年福建一考生
文人悲愁,因秋日里百花凋零,人鸟声俱寂,因秋日里草木皆衰,日月光暗淡。文人悲秋,成了一种习惯,这悲,悲的凄切,悲的飘渺,悲的沉重。然而,这悲,亦是一种美丽。
悲,亦可理解为悲愁,悲和愁在诗人的眼里就是让人心碎的东西,就是让人流泪的东西。它很残忍,一颗原来好好的、安安稳稳的心,会被它渐渐地啃噬,咬得血淋,啃得模糊,再捧高了狠狠向下摔去。这是我对于悲愁的体会,但正是这份刻骨铭心的悲痛,让你无形中多了一份美,一分韵质。
想那黛玉,她含泪而生,泪尽而亡,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从她常含泪水的眼中,我感受到了她的悲愁,她的恬静的、文雅的、不俗的悲,怎能忘却,那双常含着泪的眼睛,那里装着她的悲愁。很难想象,没有了悲和愁,黛玉的形象还会在人们心中如此美丽。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知黛玉读到李清照《武陵春》中这最后一句时会是什么模样,但我知道,那必定会是美得令人心碎的容颜。说愁,怎能不令人想起李清照。是作为女性独有的多愁善感吗?是那“人比黄花瘦”的身骨吗?是那一段“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苦吗?是那一阙“更是离人损”的寒凉吗?李清照一腔愁情地愁并美丽着。女性的悲愁,悲愁得温婉而细腻,像潺潺的溪流,流淌在她们的字里行间,是一种别样的凄美。
而男子之悲愁呢?他们有力的膀子能否撑得住这心灵的悲愁?苏轼不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一生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他无法留住,她们去了,苏轼却只能空思量。辛弃疾不能,“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纳兰容若不能,爱妻卢氏西去,只因他的冷漠,他的薄情,当他悔悟,却也只能“常忆灯前呵手为伊书”。男子之悲,较之女子更加沉重,美得让人无法经受。
就是这别样的美丽,于悲愁之中凝固了人生的残缺,正如断臂的女神,只因她的残缺成就了美的神话。人生因这份悲愁而有了残缺,纵使它残忍,它令人痛,令人心碎,但这,也是一种美丽,无法抗拒,无法压抑的美丽。
【满分赏析】
文章从文人悲秋入笔,以优美简洁的文字阐释了悲愁的内涵与底蕴。继而以林黛玉、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纳兰容若等人物为载体,用诗意的语言分析了女性的悲愁之美,以及男性的悲愁之重。最后,以人所共知的断臂女神作比,鲜明地提出“悲愁也是一种美丽”的观点。纵观全文,无论是首尾的安排,还是材料的选取,均丝丝入扣,切中主题。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