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授求“天才”遭拒背后的高招制度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 10:28   南方都市报

  关键词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他们表示,“博雅杯”国学竞赛的章程上并未写明可以“破格录取”,所以“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

  (《中国青年报》8月25日)

  教授求“天才”遭拒背后的高招制度困局

  当地招办对于普通高招和人才破格录取的辨别,无疑有失妥当,维系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固然重要,但是选拔制度的宗旨还是要回到选拔更多更好的人才上面来。而作为特招这样一种制度外的特例,本身的目的也是为了选拔人才的需要。孙见坤的才能显而易见被伯乐相中,为社会所认可,为此破例也是合乎常情,并不存在“开了口子”一说。

  至于高招办害怕这样的破格会带来对人才选拔制度整体公平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每一个特招生都能像孙见坤,且能够经得起阳光,那么破格录取只会对人才的发掘有所裨益,并不会出现假想中的破坏。而害怕这样的一个特例带来不好的影响,恐怕更多的还是人才选拔机构对自己的鉴别能力不自信。众所周知,高考各种特招、自主招生沦为暗箱操作的重灾区,相关部门监管乏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可见,在孙见坤一事上,并非选拔体制有太大的问题,关键是程序执行者的独断和误解。 □时言平

  天才更需要不捧杀的土壤

  诚然,目前的高考招生模式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有很多天才少年败在了“分数”之下,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自清、钱锺书、吴晗等名人当年都是通过“破格录取”,进入大学殿堂,成为学术上有贡献的人。

  录取孙见坤的理由似乎是如此的充足,但培养人才真的是如此简单吗?只要一个“破格录取”,人才就滚滚而来?如此乐观的想法,很容易遮蔽问题的本质。民国的某些大师们,确实有过“破格录取”的经历,但最终让他们成为人才的根本因素,是因为他们“偏科”,还是他们勤奋?是他们“破格录取”的经历,还是他们“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术精神?

  其实,对于“破格录取”,我们曾经有过更大范围的实践。大学少年班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这些少年大学生其实也是“破格录取”。30年来,少年班的大学生们有几位达成了朱自清、钱锺书、吴晗那样的学术成就?因此,我们不必夸大“破格录取”的作用,“破格录取”只能是正常录取途径的一种补充。爱惜人才,其情可嘉,但爱得过度,不仅会损害教育公平,也会因为溺爱而捧杀人才。 □欧木华

  8教授联名缘何敌不过一枚橡皮图章

  8教授联名敌不过一枚橡皮图章现象,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那就是高校录取如何兼顾选拔“天才”和确保机会均等,即在保障广大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也同时做到让“天才”获得相应的教育机会,给“天才”以天才的环境。近几十年以来,我国之所以没能培养出重量级的大师,原因也大抵如此,以一个标准衡量和选拔人才,“天才”当然被早早地扼杀了,要知道,“天才”正是培养大师的种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也是这个理。

  我们需要于现有的招生机制之外建立一种新机制,这种机制由大学的公信力、教授的清誉作为基本保障,使得大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自主进行招生录取。但是,为了确保招生公平,又必须设置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让公众、媒体和相关部门都能够对这种招生实施有效的监督,也只有这样,高校招生才有可能实现选拔“天才”和录取机会均等的有机融合。 □徐光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