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国学小天才”录取缘何少佳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6日 11:04   重庆时报

  本报评论员 李妍

  年年高考,高分作文总能引发舆论热潮。这几年让人拍案称奇的作文,却似乎都具备了一个共性:以文言文替代白话文,用古意取代新知。剑走偏锋,难度很大。可国学博大精深,不是拽几个生僻古字,排出古典豪华阵容,以聱牙佶屈的面目就能把人唬住的。

  是故,高考古文怪才听说过不少,但能获得高校教授一致青睐的,却也未曾听说。可最近一个号称“国学小天才”的高考学子,却似乎拥有能真正挑得起厚重国学的功力——他递交的《<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让一众教授惊为天人;与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女儿就《陈寅恪文集》的观点进行书信对话,令陈美延感到“钦佩”,陈至今以为他是一个年长的学者,并称其为“先生”……

  他正是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的“国学小天才”孙见坤。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他们表示,“博雅杯”国学竞赛的章程上并未写明可以“破格录取”,所以“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一个真正的“国学小天才”在即将出线的刹那,却被硬生生地挡了回来,一如孙见坤自己无奈地感言:“就像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复旦大学慧眼识才,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陕西省招办则更多考虑所谓公平公正:如果这次开了口,今后“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会接踵而至。

  灵活操作的用人佳话与严格录取的制度红线碰撞在了一起,很多时候,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困局。在当下高招某些领域已然存在腐败不公等问题的语境下,倘若死抠制度,陕西省招办似乎并无过错。因为孙见坤事件并非“冤假错案”,即便是教授和校方坚持,但因为不能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无法从程序上保证录取的透明、公平与公正,所以最终结果只能是拒绝。

  可放置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语境中,孙见坤这个“国学小天才”的录用,却又似乎不应该成为僵化录取制度的悲剧。这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用人佳话,当属钱穆、季羡林等一众国学偏才,在当年一无学历、二无分数的情况下,被大学大胆破格录用,并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制度的设计本是为了确保程序上的透明公平公正,防止腐败寻租等不公现象的发生;而突破硬性制度,大胆、灵活的录取,却也是让天才、偏才自由生长所不可或缺的土壤。一个最完美的录取制度,当然应该是兼具多元化与灵活性于一体,可如何在录取灵活性与制度公平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却也是一个根本难题。

  任何一个时代当然都应该建立一种特殊机制,以突破普通选才的标准,对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进行破格录取。目前的自主招生、保送生乃至校长推荐制,从某种程度来说都是对僵化、固定的高考录取制度的补充。可必须审视的一点依然是,在当下学术信誉堪忧,教育录取陷入信任危机的情境下,如何保障大学公信力、教授的清誉,如何在确保公平、公正、透明的大学独立自主招生的前提下,再延展大学录取的灵活性与自由度,则依然是“偏才录取”佳话之前,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