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点时评:“国学天才”只是个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30日 10:03   汉网-武汉晨报

  8个复旦教授招不进一个国学“天才”(本报26日A35版)?一篇报道瞬间引发舆论争议。有人认为破格录取有碍制度公平,有人说僵化的高考招生体制妨碍考生个性发展,更有细心者开始关注“天才”本人孙见坤。他真是“天才”吗?还是舆论捧出来的一场闹剧?

  也许只是次炒作

  宋石男(自由撰稿人):炒作少年天才,在中国有悠久传统,却少有良性结果。至于国学,同样是个暧昧的名词。两个名词一结合,指向就更暧昧了。什么是“国学天才”?号称读了几本线装书就算吗?像文曲星复读机一样能背会答一些知识性问题就算吗?或者不过得到某些明星学者登龙门式的品题就算吗?

  细考孙见坤“国学天才”头衔的支撑,主要来自于媒体鼓吹、教授力挺、相关杯赛成绩。但这统统都有不少疑问。我担心,8教授力挺“国学天才”事件,也许只是一次炒作。而今后,这类国学天才的炒作,会越来越多。于是国学特长与体育特长、艺术特长加分一样,成为种种关系、资源的重点攻击对象。

  无才无学还无德

  方舟子(知名打假人士):“国学天才”的《祭——纪念国父逝世八十五周年》剽窃自秦孝仪《蒋公纪念歌》,看开头就知道:“翳惟国父,中山孙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剽窃自“翳惟总统,武岭蒋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后面部分也是这么抄的。不仅无才无学,还无德。秦孝仪吹捧蒋介石:“革命实继志中山,笃学则接武阳明”,“国学天才”依样画葫芦:“革命实上追汤武,为学则直承孔孟。”把孙中山抄成了配享文庙的国学大师。

  “特招”并非特权

  杨瑜(教师):高考作为我国当今普选人才的主要手段,虽然还存在诸多弊端,但在目前社会条件下,仍称得上是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其最基本原则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如同法律。制度存在的意义便是被遵守。并且只有在所有社会成员无条件遵守这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制度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破格特招孙见坤,相当于为录取一个有国学特长的考生,不惜牺牲一项现有的社会制度。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补充制度,本意并非是学校可以任意招收未上线的特长生。“特招”并非特权,它并非惟特长是用,而必须在高考制度框架下运行,重要前提是不与其冲突。

  不存在虚假成分

  周凯莉(中青报记者):“熟读2000多本经史典籍”并非失实,可能存在理解上的谬误。在采访、写作过程中,笔者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希望孙见坤、复旦大学、陕西省招办,均能发出声音。由于客观原因所限,陕西省招办一直抗拒媒体采访。在陕西省招办方面,笔者并未进行“缺席审判”,只是记录了实际状况。不管事态如何发展,我不希望众人将一个在“国学方面存在培养潜力”的年轻学生,置于大众严苛的道德审判之下。希望各大媒体,不要“捧杀”人才,更不要“棒杀”人才。

  不妨手下留情

  毕晓哲(市民):无论“涉嫌”抄袭的文章如何极大限度地接近“抄袭”,就其高中生身份而言,并未真到罪不可恕的地步。一者,“学术不端”的嫌疑固然有,但任何学生都知道,在应试教育和应试作文风格影响下,课堂作文、考试作文中,存在大量千篇一律甚至是涉嫌“过度引用”、模仿的词句段落。这或是部分学生群体“偷懒”或缺乏独立思考的一种外在表露,如果说以一个极为严重的学术剽窃事件来看待这位小“国学天才”,就未免有些过度敏感,也未必真正打准目前应试教育和僵化教育制度的“靶子”。对于这样一个确实比普通中学生更有国学天分的“人才”,指出其问题、却不将责任完全归咎给他,不是更理性的表现吗?

  多说一句:为何清华能录英雄

  田莎(市民):几乎与此同时,清华破格录取了玉树地震中的救人英雄尕玛朋措。从维护规则的公正性而言,我也反对破格录取孙见坤,但我更反对,有的高校,不能破格录取自己看中的学业偏才;而另一些高校,却可以破格录取自己看中的救人英雄。尕玛朋措的事迹值得我们表示敬意,孙见坤的才气也不该被轻视。而要避免这些值得推崇的年轻人和高校失之交臂,我们就该以健全完善的破格录取制度和监管体系,来给他们提供一个有章可循的途径,和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否则,复旦的破格录取被拒,只会让人看来是不尽人情的设卡刁难,而清华校园的救人英雄,又让人觉得有了些随意。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订阅高考免费短信服务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国学天才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