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要高考[微博]了。教育部近日要求,各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命题、试卷印制、运送、保管、考试实施、评卷、录取等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杜绝失、泄密事件发生,确保高考安全。高考是不是安全,关系到高考是不是公平,而高考的公平又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人生走向。
确保高考安全,正是要确保每一个考生在高考制度面前的结果公平。虽然在当今时代,拓宽人生向上流通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高考仍然不失为最主要的上通渠道,特别是对那些农村学子而言,高考几乎是改变命运的主通道。虽然对于中上收入阶层来说,高考只是改变人生的手段之一,很多人选择把子女送往海外留学[微博],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海外留学的难度也在下降,这给予了不少人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海外留学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也是有门槛的,直接去国外大学就读本科,仍然无法成为绝大多数中下收入阶层的选择项。因此,高考安全对于选择中国高校的学子而言,便显得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他们能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见古代科举胜选也是需要多年苦读的。也正是因此,古人为考取功名,也是机关算尽。1997年5月5日在开封出土的微型《五经全注》,只有火柴盒大小,竟印有30万字,乃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科考作弊专用书,足以一窥科举作弊在清朝时期的严重性。其他还有徇私请托、夤缘赌买、暗通关节、枪替倩代、冒籍应试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为了反制考试作弊,历朝历代也想尽办法。唐代科举考试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还采用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答卷人的机会,并发明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可比如今防范高考作弊要麻烦得多。除了预防考生作弊以外,古代对于考试作弊的惩罚也是相当严厉。明朝规定,“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唐寅唐伯虎赴京赶考,得到同为考生的江阴富人徐经赞助,结果考试结束后被户科给事华昶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给二人,虽然查无实据,仍然被削除仕籍,贬为小吏。这等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二人的后代,比如徐经的曾孙徐霞客,便志不在科举,而是游历山水,引领当时的旅游时尚,倒也因缘际会,成为一代大家。
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子都可以通过高考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就读,也就此培养了日益增多的各类型人才梯队,这自然是时代的大进步,也避免了古代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保障高考安全,给予每一个考生公平的考试机会和结果,让每一个考生都能够确立通过认真读书才能够获得成功的信念,这一点,倒是没有变,也不该变。(周虎城)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