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都上清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5年06月05日20:03  新浪教育 微博    收藏本文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盛传一篇文章,题目是《在清华[微博]大学[微博]就读9-1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里面分享了很多本硕博都在清华的学长学姐学习生活和人生选择上的心路历程。其中最后一句话尤其触动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清华。

  虽然在清华正式学习才两年多,我和这个园子的缘分却已结下20多年。没有清华,就没有爸妈的相识相知,没有我的出生,没有我高考[微博]的时候几乎顺理成章地报考清华。清华教给我的东西,远超过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在清华学习生活过后,我才感受到父母身上的“清华精神”在潜移默化间对我的成长有多大影响。

  “一家三口都上清华”很容易被解读为“一家三口都是学霸”。诚然,从小父母就很重视我各方面的学习,但这种重视并不以“成绩”为最终目的,他们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做事的严谨性。五岁的时候我开始学钢琴,每次练琴妈妈都会坐在旁边,拿着专门的小本记录今天弹了什么、效果如何、改进了哪些不足;小学的时候学奥数,从来都是妈妈给我讲题,很多时候题很难、老师都说可以不做,妈妈却一直抱着草稿纸演算到深夜,用方程算出来以后又使劲想着有什么浅显的方法能让我理解,直到我彻底弄懂;中学的时候期中期末考试由于和升学挂钩而变得很重要,可妈妈从来没要求过我考到多高的成绩,只是要求我考前必须制定复习计划、考后必须反思。现在看来,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吧——永远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求什么结果,只为问心无愧。

  我们家的氛围一直比较自由,父母更没有给我强调过什么“规矩”,却一直不断教育我做事的原则。“拼到最后拼的都是德行”、“先做人,再做事”成为我每次迷茫纠结的时候内心的指明灯。爸妈面对日常琐事时的真诚和善良,也深深影响着我。家里有了什么好东西,爸爸总想着亲戚朋友里有谁需要的;工人来装修,爸爸会请他们去外面一起吃饭。我上了清华以后,经常带同学到家里吃饭,每次家人都热情欢迎:爸爸一早开车去买活鸡活鱼、中午开车去清华接我们、有时候还会把同学送回去。他总说:“我当时上清华的时候,每次去北京同学家吃饭都可高兴了,你同学肯定也这样想。咱们家也有地儿。”

  从小我就经常听到爸妈谈论很多比较深刻的问题。他们也不太会避讳我或者以“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样的话搪塞过去,而是欢迎我发表意见一起讨论。他们的话题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与工作,而眼光却往往着眼于国家社会:限号到底能不能控制北京的车流?高考政策是否合理?中国海外投资的困境在哪儿?于是我很早就开始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心里也有了些许“悲天悯人”的情怀。爸妈一直吐槽我背叛了他们所学的工科而选择了“虚头巴脑”的经济学,可现在看来,最后选择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我从小就关注的社会现象,其实还是受了他们的影响呢。

  爸爸妈妈的大学同学们也教给了我很多。爸爸是光01班,妈妈是光02班,拜他俩所赐,每次他们同学聚会都是两个班一起行动,我从小与这些叔叔阿姨都很熟悉,他们好像亲人一样一直看着我出生、长大,终于也上了清华。我总觉得他们谈论的话题和看问题的视角和其他叔叔阿姨不太一样:更前沿、更深刻、视角更大。小时候听他们聊天,往往是被那些话题吸引;长大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和他们交流甚至提问了以后,就更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性格中的优秀——那种清华人独有的大情怀大视野、不断上进的精神、对己对事对人认真负责的态度。

  如今,我自己在清华已经待了快三年,对这个园子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尤其是上学期去美国做交换生的时候,经常会想念大礼堂前的草坪、六教的天花板、桃李园的热米线。清华是我的第二故乡,而我最幸福和骄傲的事情,便是这第二故乡里依然有第一故乡里的家人。每次爸妈开车送我回学校,我都会跟他们开玩笑:“你们又回学校啦。”每次朋友圈里我同学分享什么清华的事情,我总会第一时间分享到我家三口的群里。清华是我的家,而我的家、我的成长里又潜藏着那么多清华精神,怎么可能不爱这座园子呢。

  我家门口有片空地,一直想着种点什么提提气氛。我说:“种紫荆花吧,颜色又好看,又有意义。”爸妈立刻赞同:“好!种两株大的,一株小的!”我笑了笑,心里默默地想,其实多种几棵也无妨,因为自己,也渐渐地“有了那种强烈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清华”,就像爸妈一样。

  (作者系清华大学2012级本科生 李琳佳)

文章关键词: 清华大学清华一家三口上清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